第1版:要闻

流失百年 国宝回家

  • 媒体记者拍摄重归天龙山的佛首。本报记者姚凡摄

  •   百年流失史,盛世归来路。7月24日,太原市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
      这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追索回归的天龙山石窟流失文物。百年前,天龙山石窟历经中国石窟寺史上最为惨烈的劫掠,佛首四散、珍宝蒙尘。今天,佛首含笑而归,是一个古老民族历经坎坷、百折不挠,向着复兴奋勇前行的勃勃雄姿,更是国家繁荣昌盛、实现伟大飞跃的生动剪影。
      在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上,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邓超说:“佛首回归,是中国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十余年来,文物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成功回归的背后,是文物工作者不懈的坚守,更体现了中国政府追索历史文物的决心。今天,国宝回家了,其归属地的人民感受到新时代的文化力量,更坚定了文化自信。”
      百年时间或许很漫长,长的起起伏伏,长到这份思念令人辗转难眠,只期盼这份眉眼唇角间的笑颜能早一天回到此身、此窟、此山、此城、此国。
      “佛首肉髻低平,脸庞圆润,双目微闭,嘴唇微抿,笑意含蓄,佛首的微笑再次绽放天龙山,这对天龙山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说,“天龙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是中原地区代表性佛教石窟。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240余尊雕像被盗,几乎所有造像头部,甚至造像全身被盗运境外,这是人类文明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此次回归的佛首,是第一件从日本回到原属地的流失佛雕,具有重要意义。
      于灏介绍,佛首回归,再次置身于林泉山水之间,能更好地诠释天龙山石窟造像的原始语境,真实再现天龙山辉煌的石窟艺术,将为研究天龙山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隋代太原地区佛教、美术等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佛首回归,将促进包括天龙山在内的更多中国流失文物的回归,为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在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上,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伟向佛首捐赠人旅日华侨张荣颁发“荣誉市民”证书。
      “能有幸来到太原这座古老而英勇的城市,并成为这座城市的荣誉市民,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张荣感慨,“对我来说,捐赠佛首在我的人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至少我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让与身体分离已百年之久的佛首,回到了祖国,回到了他的故土。同时,我会将政府奖励的奖金全部捐出,用于支持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以求未来能有更多的国宝回到祖国的怀抱。”
      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罗清宇表示,佛首历经百年漂泊,今天重回故地,有力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佛首回归必将促进太原文物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快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为全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今天,“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也在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开展,公众不仅可以近距离一睹佛首容颜,还能通过这样一场展览,了解天龙山石窟不平凡的历史。
      在展厅里,参观者可通过3D裸眼技术,站在屏幕前,就可以看到影像中的塑像、洞窟立刻“动”了起来,仿佛与我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不仅如此,参观者还可运用3D打印技术,回望1500多年前第八号洞窟在开凿时的壮美场景。
      佛首昔往今归,历经近百年。
      佛首归来的背后是国家追索流失文物的坚定决心,是一代代“追宝人”的不渝初心,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守护文脉的赤子之心。归来的件件瑰宝,启明星般地照亮中国通向伟大复兴的征途。

    本报记者姚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7-24期

    • 第2021-07-23期

    • 第2021-07-22期

    • 第2021-07-21期

    • 第2021-07-20期

    • 第2021-07-19期

    • 第2021-07-18期

    • 第2021-07-17期

    • 第2021-07-16期

    • 第2021-07-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