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召开的全省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暨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现场推进会强调,要切实增强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和“六乱”整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盯重点难点,深化拓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这意味着,山西正在把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系列举措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易地搬迁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旨在通过让百姓搬离那些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从源头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为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人,全国多地都积极将这一工程做实做细,在坚守搬迁初衷、严守政策底线中,让原本生活在穷窝中的百姓在挪窝后过上了别样的幸福生活。
山西也不例外。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著名革命老区,我们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36个国定贫困县、22个省定贫困县。为了百姓走出贫困,我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全力推进,实现了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但这只是搬迁群众在新生活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而且极不稳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的山西,已经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此时,做好易地搬迁扶持这后半篇文章则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谋划各安置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安置区建设配套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办好扶贫车间,加快安置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创业,最大限度地扩大就地就业容量,让部分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另一方面,开展易地搬迁安置区就业协作帮扶专项活动,建立培训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点对点为特大型安置区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培训;动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为搬迁群众提供省外省内有组织劳务输出服务,让更多有意向外出就业的群众能够走出去。另外,还要持续在帮扶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注重培养“造血”功能,引导搬迁群众积极投身于全省乡村振兴这一伟大事业中去。
只有这样,易地搬迁这一复杂的社会工程,才会从帮助群众建新房、安新家,到帮助群众稳定增收、安定生活,真正让搬迁群众生产有门路、生活有质量、过上好日子。
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