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史都凝结着这座城市的智慧、思想、气韵、文化和故事,当它成为历史画卷在后人面前徐徐展开之时,不仅是记忆、记录,更是启迪、传承。
《印象龙城》正是打开一扇历史之门,让受众聆听一部流动的声音档案。2014年,《印象龙城》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媒体民生影响力十强栏目的荣誉称号。太原市外宣办还曾带着《印象龙城》精编的10期节目,走出国门,来到东南亚一带,通过《印象龙城》向外国友人宣传、推介太原……
一、创意与定位
太原是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两千五百年建城史的古城。这座古城所承载的记忆,是太原人民的灵魂所在,根之所在。新闻媒体应当努力提高文化品位,以文化品牌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风韵;以城市精神来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助力。2013年,太原乃至全省第一档本土历史文化类广播栏目《印象龙城》应运而生。
作为太原,乃至全省第一档介绍本土文化的栏目,《印象龙城》开办之初就立足于打造可以听的地方志,栏目介绍太原的历史、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力图全景式、深入浅出地展现龙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将太原五千年文明史和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史进行碎片化处理,精炼成一个个历史、人物小故事,在2-3分钟的时间内为听众呈现历史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文化百花园中的一缕芬芳。
二、播出与选材
怎样的内容和形式让听众喜闻乐见,让枯燥的历史文化知识变得生动直观?我们总结出三点经验。
1.接地气,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印象龙城》的《寻访老街巷》系列通过介绍一条条老街巷中的故事,讲述太原城市的变迁;《老字号的故事》系列通过大家熟悉的六味斋、双合成、老鼠窟等本土品牌的故事,讲述百姓生活的变化;《汾河上的桥》系列则以一座座跨越汾河的大桥为主角,讲述大桥背后城市的发展。类似的系列还有《晋祠访古》《老车站的故事》《老太原年俗》等。
2.合时宜,在重大节点讲述真实历史
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推出相应的内容,势必让栏目内容更深入人心。在太原解放纪念日,《印象龙城》推出《决战太原》系列,讲述解放太原战役的前前后后,一帧帧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好似重回听众视野。
3.跟时代,让历史文化与潮流对接
我们在热播的影视剧、微电影等等年轻人喜爱的文艺形式中寻找与太原历史文化相契合的部分。例如,2019年4月,钟楼街启动改造,《印象龙城》推出10集系列专题《印象中的钟楼街》,介绍钟楼街历史沿革、老字号故事和改造亮点等内容;太原旅游局推出的微电影《印象太原》在网络热播,《印象龙城》就以这部微电影为切入点,介绍了微电影中出现的著名景点、地标建筑、特色美食。
4.短篇幅,文字稿件力求直抒胸臆,直切主题
《印象龙城》每期的长度只有2-3分钟,在每天早间7:30和午间11:30滚动播出。这样的播出形式就要求每一篇稿件都要言简意赅,不能冗长。以《印象龙城》的第一期节目《亘古不变的名字》为例,这期栏目讲述的是太原名字的由来。一 开篇是“在华夏文明刚刚启蒙之时,我们的先祖站在大山之间、这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之上,见一条大河蜿蜒流过,不禁发出感慨,这就是‘太原’!”一下子将听众带入到蛮荒的远古时代,那个祖先为“太原”命名的年代。随后专家学者讲述“太”“原”两个字的含义。结尾处则是以“我们国家城市中一直沿用古代名字的有两个:太原、菏泽”点题。
三、问题与改进
1.重过去,轻当下
在《印象龙城》已经播出的节目中,讲述解放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稿件所占比例较大。但解放后,尤其是近几年,太原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栏目还没能及时关注到这些今日的变化,明日的历史。
下一步,我们计划更好地运用新闻综合广播强大的记者团队,对自采新闻稿中符合《印象龙城》定位的稿件,进行重新编排,深度加工,让栏目更好地贴合时代脉搏。
2.重事件,轻其他
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风景名胜的瑰丽景致和太原本土的大量民间传说都极具可听性。但节目对这些内容的发掘还有待加强。
下一步,我们将发掘一批历史人物和时代先锋、最美时代新人、晋阳工匠、身边好人,加大对人物的宣传。同时,还要加大对美景、物产、民风民俗的宣传力度。让《印象龙城》真正符合“可以听的地方志”的要求。
3.重口碑,轻市场
时下,历史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成为一种现象。这类节目不仅提升了一个频率、频道的整体品味,也为不少播出平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印象龙城》以“打造可以听的地方志”为准绳,短小的篇幅和碎片化的处理方式,符合当下受众的要求。如何将节目的口碑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经济效益更好地为节目服务?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正在深思的。
我们认为,首先,将栏目的内容进行筛选和精编,出版书籍、制作网络可听书等。
《印象龙城》自2013年1月4日开播,至今已经播出2000多期。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历史文化类栏目如何更好地依托地域特征,运用切合地方条件的恰当的表现手法以及人文关怀的态度表达出深邃的思想性,从而使地方台的历史文化类栏目具备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在大台、大制作的历史文化类栏目日益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作者:太原广播电视台 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