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运城10月13日讯(记者杨永生)连日来,河津市全力应对汾河洪峰过境,将低洼处居住的群众转移到连伯小学、连伯幼儿园等临时安置点,并认真细致做好安置点的物资保障、卫生防疫工作,积极引导志愿者参与管理,确保群众在安置点吃好、睡好、精神状态好。
10月9日,在河津市阳村街道连伯小学临时安置点,文艺小分队的队员正在为群众表演自创节目,志愿者们正帮助老年人整理被褥,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在给小朋友们做心理辅导……临时安置点里,处处可见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场面。
“如今正是秋收时节,农民们辛苦一年,现在庄稼被水淹了,心里肯定难受。我和队员们在这里倾听他们的心声,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摆脱思想焦虑,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他们都能渡过难关。”任瑞珍是河津市第二中学的专职心理教师,也是社会心理服务团队的一员。她听说连伯村设立了临时安置点,便第一时间奔赴这里,参与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今年78岁的孙贞祥老人,家住地势较低的连伯村口,成为最早需要转移的村民。安置点周到细致的服务让他感到非常暖心。孙贞祥老人说:“政府设立了临时安置点,我来这里两天了,一日三餐安排得很丰盛,被褥也非常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