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9岁的安云鹏走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报到那天的天气怎样,8年后的她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那种即将开始人生一段崭新旅程的雀跃心情却记忆犹新。
读大学后,浙江大学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感染着安云鹏,因此大学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浙大继续读研。
安云鹏本科学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硕士研究生学的专业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看名字好像差不多,其实这两个专业前者属于工学,后者属于理学,研究的具体方向是不一样的。”安云鹏表示。
与本科相比,研究生的课变少了,不过因为选的专业是材料化学方面的,所以安云鹏和课题组的同学们时常“泡”在实验室,几乎每天都在做实验。不停尝试,不停失败,有时可能做上百次实验也成功不了一次,这考验着同学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虽然有压力,但高分子专业的本科生里,选择继续深造的大有其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分子属于大学生口中“四大天坑”的“生化环材”领域。
所谓“生化环材”,指的就是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四个领域的统称,里面包含的专业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比如制药、化工、材料、高分子、环境工程等。被广大学生认为“坑”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毕业薪资、对口就业率和取得成功的成本。
“我们这个专业如果本科毕业直接找工作的话,一般都不大对口,所以选择读研、读博或是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学还挺多的。”安云鹏表示,她高中就读于太原市外国语学校,不少高中同学读大学都进了上外、北外、广外之类的外语类高校,好多同学会选择本科修双专业,如外语加经管类,这些同学选择继续深造的就不算多。
作为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安云鹏在浙大求学期间却没有觉得孤单。“我们在学校有一个山西老乡群,我们课题组里有一个师妹也是山西的,我感觉咱们山西人还是挺团结的。”
不过,学校里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对山西的看法就让安云鹏没那么开心了。提起山西,她的许多同学还停留在煤、醋、面这些比较固化的印象中,认为山西经济的发展仍然是粗放型的。谈到这个话题时,安云鹏想起了一次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对话。在学校的时候,有一次她同辅修外语课的外教聊天,外教问她来自哪个城市,她回答“太原”,但外教却完全不知道太原这个城市,这让安云鹏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却也成为了她毕业后回到山西的一个助推力。
“还是想在家乡有一番作为的。”安云鹏说,杭州的生活节奏快,压力比较大。现如今,许多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的年轻人开始流行一种“躺平文化”,意思就是因为压力太大,要学会无论发生什么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我本人是不太认可这种‘躺平文化’,但是我可以理解。所以我觉得,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山西,那么当我回来有一定的保障,有‘兜底’的感觉,更能激励我的干劲,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安云鹏去年刚入职的山西省国资运营研究院,也是一个刚成立的“高新”单位,进入国企体系的她感觉能做的事情特别多,这也让她有了很强烈的职场归属感和成就感。“我们研究院在各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以后自己可以与单位共同成长,帮助省属企业的投资更高效,助力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安云鹏表示。
本报记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