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优化叙事方式 展现人物风采

  入职十余年,笔者忠实践行新闻“四力”,若干次的采访经历让笔者对什么是人物报道“好新闻”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那就是要紧扣时代新内涵,始终践行新闻“四力”,不断优化叙事方式,向人民讲好新时代下的正能量人物风采故事。

一、用新视角展现人物真性情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报道典型人物最头疼的是如何避免“同质化”报道。从近些年看,新闻媒体对同一个先进人物的报道,“雷同”现象并不鲜见,具体体现为角度雷同、内容相似、写法单一等等,这不仅让先进人物的报道失去活力,也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去年年初,笔者采写了一篇全国劳模申纪兰的稿子,那次采写过程使笔者对典型人物报道产生新的思考,新的启发。
  审视多年来有关申纪兰的报道,大部分是回顾其过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从内容看大同小异,视角也趋向单一,报道“雷同”迹象明显。2020年1月,笔者采写了一篇申纪兰领受共和国勋章过程中的新鲜事,从报道角度看,这是一个从新视角挖掘而来的新鲜故事。
  2020年年初,在山西省人代会上,出席会议的代表们聆听了一场“向申纪兰学习,做人民好代表”的报告会。张娟是申纪兰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这次报告会的一名演讲者,她讲述了一段九旬老人申纪兰领受共和国勋章时的“花絮故事”:启程赴京前拒绝领导安排,坚持穿平时的衣服,不穿新衣服;上台领章时不要人扶,坚持自己走上台;头顶烈日、两腿发肿,仍坚持前往英雄纪念碑亲自敬献鲜花……这些情节深深打动笔者。感动之余,思虑良久,笔者决定以新的视角讲述申纪兰老人这个最新的故事,使人们对于申纪兰,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赴一线捕捉扶贫人物的闪光点

  作为人大新闻工作者,采访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是笔者的日常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让笔者明白,必须付出“脚力之功”,挖掘人大代表们身上点滴的闪光点,书写他们动人的故事。2019年9月,笔者深入山西晋城,采访了山西省人大代表、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石爱国。
  1991年,从部队退役回来,石爱国开始经商,在老家开办碳酸钙厂,对村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为此,石爱国深得村民们的信任,当选为丈河村党支部书记。这些细节故事都必须通过亲身采访才能得来。
  经验告诉笔者,人物报道不仅要善于引用当事人原话,而且要精挑当事人关键性的话语,这就是对记者“脑力”的实践考验。此次采访,石爱国表达了他对党组织和村民们的诺言:“让片区9个贫困村,396户,1162口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有诺必践,有言必行,石爱国通过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项目,促使当地村民脱贫增收,兑现了起初的诺言。
  用关键性的数字表达当事人的诺言,不仅能展现当事人的时代担当,而且能很好地吸引读者阅读、体味,对时代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也为后续故事的书写奠定基础。
  实践出真知,这次的报道经历再次表明新闻界的这句“老话”: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三、以微场景展示战疫人物的精神光芒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坚守岗位的每一个平凡的人,他们以一腔热血、一份初心、一己责任、一种力量扛起了战疫重担。彼时,无数战疫勇士以实际作为诠释了责任担当、白衣执甲、逆流而上、生命可贵。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展现出的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正能量,作为现场的记录者、故事的讲述者,记者在这一刻,就要以过硬的职业本领,及时捕捉动人画面、展现伟大抗疫精神。具体而言,就是要善于从全国宏大的“抗疫画面”中选择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小角度、小切口、微场景,讲好抗疫中的小事大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位记者曾自述,“我从2月初来到武汉采访,一个多月了。当被朋友问起,难道你就不怕被感染吗?而我觉得,这样的‘战地报道’远远超过了对病毒的恐惧。”“2020年2月13日,我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东院区重症病房跟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时,无意中在医生办公桌上发现了一个手绘的生日蛋糕。据护士长介绍,当天正好是一位护士的生日,没有条件去给她准备生日蛋糕,于是大家就手绘了一个‘纸’蛋糕送给她。”在这场战疫中,这位记者记录下了暖心令人动容的瞬间。
  在那样的特殊时期,以此种特别的方式表达生日祝福,让人既感温暖又觉心酸。
  那位有心记者巧妙抓住这样的细节进行构思叙事,意在向世人传达这样一种信号:无论疫情多么残酷,都阻隔不断人间温情。
  和那位记者叙事的手法一样,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位记者用一串数字讲述了一名战疫“后勤兵”的感人故事。据这位记者讲述,在武汉艳阳天酒店采访,由于疫情酒店的后厨被征用,专为方舱医院和周围隔离点提供饮食,酒店50多名员工每天要生产5000多份盒饭。酒店的保安大叔干脆兼职当起了打包工,主要工作是负责给每份盒饭配齐酸奶和水果的营养包。“每天上午5点一直到晚上8点,他都坐在那边不停地打包。当问一天要打多少包时,他平淡地说:2000多个吧!就是这样的重复劳动,他坚持了1个多月。”这位记者笔端下的抗疫故事,较好地展现了疫情洗礼下抗疫“小人物”的精神光芒,弘扬了正能量。
  在新时代,无论大场面还是小角落,都会有新故事发生,发现新故事、讲好新故事,这是新闻工作者要练就的两项基本内功,唯有如此,才能向时代“答好卷”,才能不辱“记者,记着”的神圣职业使命。(作者:人民代表报社 李艳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17期

  • 第2021-10-16期

  • 第2021-10-15期

  • 第2021-10-14期

  • 第2021-10-13期

  • 第2021-10-12期

  • 第2021-10-11期

  • 第2021-10-10期

  • 第2021-10-09期

  • 第2021-10-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