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一股寒潮带来大面积降温,各大商家闻“风”而动,快速抓住消费者的取暖需求,推动“暖经济”升温。记者走访太原市内多家商场、超市、店铺发现,防寒保暖用品开启热卖模式,火锅食材和滋补品跟着“沾光”,种类繁多的保暖神器销售也随之火爆,往来挑选购买商品的顾客络绎不绝。
防寒保暖用品热卖
11月6日上午,记者在多家商场看到,“加厚保暖”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各店铺显眼处广告旗都换上了冬季热销款式,保暖内衣、秋衣秋裤、羊毛衫、羽绒服等商品成了市民选购的“香饽饽”。
在下元商贸城、新康龙商城的保暖内衣专区,轻薄和自发热功能的保暖内衣受到消费者青睐。“昨天闺女给我买了条德绒材质的秋裤,轻便又保暖,膝盖处还有加厚护膝,今天来再买一条不同颜色的,换着穿。”今年57岁的李阿姨对记者说,往年里三层外三层套着穿,难免过于臃肿,身体行动也不方便。商家崔女士介绍,这波降温来得太快,上的秋冬薄款还没怎么卖,大家就开始选购加绒款了。今年出了一些新款式,不仅内里加绒,在膝盖等容易寒冷和磨损的地方又增加了一层绒,材质加入羊绒、羽绒成份保暖性更好,看上去挺薄,但御寒能力可抵一条厚裤子,成套的保暖衣售价在180元左右,一天能卖十几套。
公元时代城、铜锣湾购物中心、茂业等各大商场内,趁着“双十一”预热活动,羊毛衫、羽绒服、手套、帽子、围巾成为销售主力军。“今天商场‘双十一’活动已开始,‘限时抢购’加‘满减折扣’活动双重优惠,给老公选了件羊毛衫,给自己买了件羽绒服,两件均为4折—5折,优惠力度很大。”手提购物袋满载而归的王虹对记者说,实体店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在同样优惠的情况下还是喜欢在实体店选购商品。在居家潮品店内,数十种手套、帽子、围巾挂满了一整面墙。“被大风刮得晕头转向,选顶帽子御寒的同时又增加时尚感。”正在和朋友一起挑选帽子的小李说。据商场服装配饰专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商场冬款上新比较快,保暖服饰、御寒用品成为近日的消费热点,前来购买冬装的顾客数量明显增多,带来了更多的成交量。随着温度的持续下降,叠加“双十一”线下活动,预计顾客对保暖类商品的消费需求还会持续增长。
火锅滋补品热销
11月7日正值立冬节气,火锅食材、底料蘸料、中药材和滋补品也随着这股强冷空气的到来而走俏,敏锐的商家纷纷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御寒取暖商品专柜、专区来刺激销量,正式开启了冬日模式。
气温一降,不少网友直呼“入冬”该吃火锅了!疫情防控状态之下,大家更愿意买来各式火锅材料,围坐一起,宅家涮肉。在公元时代城负一层的美特好超市记者看到,特设的火锅专区各类食材、底料、蘸料应有尽有。正在挑选火锅底料的汪先生准备买一袋重庆味老火锅底料,每袋标价24.9元。他告诉记者,他平时就比较喜欢吃辣的,这款底料看上去应该很辣,所以就准备买了。冰柜中打着“我的商品”标签的“肥牛卷和羊肉卷”已空了四分之一,调料区的火锅底料、蘸料货架也空了不少。刘女士的购物车里放着她选好的三盒牛羊肉、一袋火锅丸以及火锅底料、蘸料,准备和家人一起吃顿火锅。刘女士说:“疫情还没过去,自己购买食材煮火锅,既安全又便宜。”据超市工作人员介绍,消费者在购买火锅底料时,一般会搭配购买牛羊肉、蔬菜净菜、丸滑、毛肚黄喉类商品。尤其11月7日立冬,冷冻丸滑、火锅调料、火锅底料等商品备货量周同比增加2倍以上。在火锅的带动下,当日肉类销量增长超过30%,丸滑类销量增长超过50%。
“冬令进补,春天打虎”。重视养生的市民已将“冬补”提上正式日程,催热了进补食品市场。吃补品,炖靓汤,很多老年人瞅上了红枣、桂圆、百合、莲子等,在超市的干货专区,正在挑选食材的武阿姨说,她隔几天就会买些食材煲汤,一家老小一起进补,为严冬积蓄能量。除了购买食材回家炖汤,有些市民还在药店购买阿胶熬制膏方,制作成原味、玫瑰、桂花等口味。采访中,多家药店的店主告诉记者,寒潮来临后,一些中药材和滋补品销量见涨,其中,人参、当归、虫草等滋补中药材和三黑核桃粉、红豆薏米粉等养生食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御寒神器走俏
商家抓住季节机遇,大打温暖牌,传统商品借助新技术、新渠道,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上班族来说,冬天最大的烦恼之一莫过于杯子里的水凉得太快,90后白领王景11月1日收到了在京东商城订购的“55度恒温杯”,她刚拿到货品就试用了起来。“杯子自带一个恒温暖杯垫,温度可自己设定,杯子里的水会保持恒温,还可以热牛奶、热饮料,特别适合冬天在办公室加热使用。”她一边展示一边给记者介绍。
适应消费新趋势,主动变革产品形态。记者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发现了不少新型“取暖神器”,比如小型桌面暖风机、可随身携带的多用途充电暖手宝;可在办公场所使用的带电加热功能的桌垫、坐垫、盖毯;通过APP进行智能控温、对充电设置声音提醒等时尚度、设计感、场景化的智能科技也涌入保暖产品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一些电热毯、充电暖手宝等电加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使用过程中易引发安全事故。对此,相关行业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时不应只注重产品外观,应仔细查看商品标识,挑选正规生产厂家的产品。
本报记者任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