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后,人们就会看到那琼花玉蕊般的雪花随风飞舞,天地之间处处银装素裹,煞时壮观。
雪花是怎样形成的呢?因为地球表面的水分,不断地被大气蒸发,当这些水蒸气到达某一高度时,就会由于冷却而达到饱和状态。这时,水蒸气就会进一步冷却,附在一些极小的固体微粒上,凝结成小水滴。在空气中气温低于摄氏零度时,饱和的水蒸气往往会不经过液体的水滴阶段而直接凝华为冰晶不停地运动,它所处的温度条件也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就使冰晶时而沿着这个方向增长,时而沿着那个方向增长,所以,就形成了雪花。
唐代诗人李白曾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虽然夸张,但也并非不着边际。有人测量过,最大的雪花直径可达五厘米左右。这样的雪花铺天盖地落下,真似“大如席”。但小的直径只有零点一毫米,用显微镜才能看清。雪花重量很轻,只有在极精确的天平上才能称出它的重量。一般的雪花三千到一万个才有一克重。
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它的图案丰富多采。有的如镌刻着优美花纹的正六边形,有的如放射光芒的六角形,有的如纵横交错着丝路的蜘蛛网。雪花之所以是六角形,这是因为形成雪花的“胚胎”——冰晶的结构是六角形的。水蒸气凝结都是按着六方晶系的自然规则排列向各方面增长的,在高空中结成雪花,它一边飘逸下降,一边继续变化,并互相撞击,相互粘结,逐步组合成更大的不完全规则的六角形。
人们常说:“雪白”,可雪也并非都是白的。在我国陕西省与沙漠相邻的地区,就不时会下起桔黄色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中含有黄色尘土的原因。在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和察隅县的冰川上,下着色彩艳丽的红雪花,这是因为雪中含有大量极细的红藻。苏格兰曾下过黑雪,主要是烧不充分的煤烟粒大量粘附在雪花上,把雪染黑了。在有的地方还下过紫色和褐色的雪花。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为什么下雪是丰年的先兆呢?原来,雪水中所含“重水”比普通水少四分之一。据科学工作者试验,“重水”能抑制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被称为“致命水”。因为减少“重水”的吸收,必然是生长加快。雪花中含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空气间隙,覆在大地上像条棉絮,使土壤保持一定温度,保护越冬作物免于冻害;同时又能使杂草、树叶加速腐烂,变成有机肥料;雪在融化时还能降低土壤温度,冻死越冬害虫,增加土壤的养分;积雪还可以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水分,待到春暖花开,积雪融化时,使越冬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和肥,就会茁壮成长,为夺取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文/李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