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汽车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互联网+”解决停车难问题,实现智慧停车已成为新的停车方式。
近日,新建成的太原市五一路新民停车楼开始有序运营。市民可以通过“龙投智慧停车”手机APP及微信公众号,快速搜索到停车楼空余车位,可提前“远程下单”完成缴费、车辆出库等操作,实现即存即取,既精准又高效,存取车平均时间可缩短至60秒,大幅提高寻找车位效率和出场通行速度。
据了解,该停车楼共6层,设有542个停车位,其中电动汽车停车位55个,主要以“互联网+智慧停车”模式,运用大数据、智能导引、车位预约、反向寻车、无感支付等“互联网+”新技术,全方位监控车辆安全,有效解决了该区域停车难、道路拥挤等城市交通问题。
在太原,像这样的停车楼已经有6座建成投用。
省发改委等27个部门制定出台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打造智慧出行平台“车城网”;探索车联网产业发展;优化社区、街区、商业网点、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周边地面及地下空间利用,在满足消防安全的条件下,完善充电电源配置和布局,加大充电桩(站)建设力度……
智能立体停车楼的建成投用正是这一政策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我省一直在努力寻找破解停车难的解决方案。早在2018年就有“帷幄太原市静态交通大数据平台”“帷幄科技停车场智慧管理系统”“帷幄停车APP”同步上线,市民只需通过手机立马就能找到附近停车场,并快速导航到空余车位,为市民出行提供了简单方便的信息化停车服务。
有了大数据,市民搜一搜就知道停车场哪里的位置紧张,哪里的位置空闲,避免了车主一圈圈转找车位,也提高了停车场的使用效率。通过数字赋能,城市停车难变成了智慧停车不再难。
单纯地满足老百姓的停车需求只是最基础的一步,更进一步的是在停车场内扩大配套服务,满足现代都市人的生活需求,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在全国努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城市道路上一抹靓丽的“绿色风景线”,然而最让新能源汽车车主们关心的莫过于充电设施的配备能否满足需求。
家住太原市尖草坪的周女士从事滴滴司机工作已经5年了,说起汽车充电,她认为特别方便。她说,现在充电站特别多,可以用手机上的APP搜索空位,把车一停,一个小时汽车充好了电,自己也吃了饭身体得到休息。
在太原,位于万柏林区滨河体育中心地下停车场的充电站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直流快速充电站。这里可以同时为90辆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充电仅需30分钟—90分钟。
据统计,2016年以来,太原供电公司累计投资约1亿元,建成了34座变电站、259座充电桩,满足了市区及高速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今年,该公司将实现所有供电所和4A级景区直流充电桩全覆盖。预计到2025年,太原市充电桩可达1.3万座。市民还可以通过“网上国网”客户端上网申请安装私人充电桩。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期,我省对充换电设施的需求也随之迅猛提升,为助力节能减排,省电力公司加速完善充电设施、服务模式等一系列配套手段,为客户打造“售车、装桩、接电、充电”全程服务,有力地支撑了市民的公共交通出行。
如今,一张智慧便捷的充电网络,正在三晋版图上迅速铺开,这网络让新能源汽车车主买的放心、用的安心,也为新能源汽车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不仅使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提升消费大数据服务水平,而且可以创新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张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