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冬日的阳光格外刺眼,连伯滩里最后一批播种的冬小麦,早已露出娇嫩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晶莹的绿光。
中午时分的河津市连伯村村委会广场很是热闹,一名流动商贩车上的小喇叭连续不断地吆喝着:“便宜啦、鞋子便宜啦”,几名老婆婆围着商贩的摊位,挑挑拣拣,间或拿起一件衣服让同伴看看。
不远处,一群老年人围在一个象棋摊前,楚河汉界厮杀得难舍难分,冲突引发的争吵声,让正在健身的几名妇女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里的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平静,只有广场上堆放的那一袋袋刚从洪水冲刷过的滩涂地抢收回来的玉米,才让人想起,这里曾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水患。
这个有着6500余名人口的村庄,地处黄河与汾河之间,拥有广袤的滩涂地,是河津市人口数量排名前三的村庄。连伯村素有“三晋韭菜第一村”之誉,全村95%以上农户在黄河滩地种植韭菜。
10月9日,受连续降水和上游来水的影响,汾河下游河津段遭遇了57年来(196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汾河流量由日常的每秒40立方米激增20多倍,汾河南岸的堤坝几乎全部被洪水淹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防洪预案,河津市防汛抢险指挥部启用阳村街道办事处连伯村附近的10万亩黄河滩地蓄滞洪水。
危机时刻,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了2000多名救援者向这里集结,抢险人员仅用数小时,就在连伯村村口垒起了约一公里长的“防护墙”。
连伯村保住了,而大片长着玉米、韭菜、山药等农作物的滩涂地泡在了水里。
10月14日晚,险情刚刚解除,河津市就连夜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组会议,展开部署。制定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要求各乡、街道办事处、村畅通退水渠道,加快各个区域退水工作,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步伐,为抢收抢种奠定基础,全力减少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向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洪峰过境后,佛山市菠萝救援服务中心、郑州市神龙泵业有限公司、厚福升(山东)安防设备有限公司、湖南长沙迪沃公司、杭州诚臻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南京金长江公司、山西德恩公司、江苏河海公司、运城首创水务公司、山西焦煤集团、中煤华晋王家岭煤矿、北京市应急救援协会、河津市蓝天救援队、天龙救援队等多家爱心救援企业和社会组织,调动精干队伍和先进设备,日夜奋战在一线抢险、排涝,短短20多天时间,帮助河津市排水近6000万立方米,为恢复灾后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津市阳村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马治鹏,曾是这片蓄洪区排水的负责人。哪里有积水,他就带着抽水泵赶往哪里,昼夜不息地排水,为百姓抢种冬小麦,抢收秋作物争取时间。
河津市“抢收抢种”全面展开,全市240余台收割机和各种播种机械,20余台履带式收获机械,先立足抢收抢种南北两垣,后重点突击水淹严重的河槽地带。对不能机械收获的地段,动员广大群众采取人工方式抢收、播种,争取秋粮颗粒归仓、小麦种足种好。
河津市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专班,先后动用挖掘机疏通水路30余条。同时,灾后关于分洪缓洪区的全新规划也正在进行中。“我们目前有一个设想,沿着河道两岸,在河道相对平坦的地方,提前规划一批分洪缓洪区,在必要的时候减轻防洪压力。”山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侯建强表示,作为分洪缓洪区,连伯滩依然可以继续发展农业生产。
河津市积水最严重的连伯滩区域,如今已经看不见洪水的踪影,随着2万亩冬小麦被播下,来年丰收的希望在连伯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孕育着。
本报记者杨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