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沁源县:勇担沁河源头保护之责

  沁源县因处沁河之源而得名。沁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山西第二大河流,沁源县内干流长98公里,占我省沁河干流总长的27%;流域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我省沁河流域总面积的24%。域内森林面积220万亩,天然牧坡120万亩。作为源头之地和生态大县,沁源县按照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认真履行保护首责、治理主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保护为重。强化源头意识,沁源县认真落实全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和《长治市沁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要求,划定保护红线440.2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7.27%。严格落实河长制,全县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实现管护全覆盖。依法依规保护水源,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13个。对沿河28个企业排污口进行在线监测;对38个污水处理站排污口,聘请第三方定期监测。与中国农大合作,积极推广农用酵素、有机肥堆制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实施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4950万元,现已下达2475万元。县域内的两个国控断面(龙头、二郎神沟)、1个省控断面(南坪),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扎实抓好花坡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地下管沟、雨污分流系统等,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开展飞播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行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63%,稳居全省第一,进一步筑牢了沁河上游生态屏障。
  坚持治理为要。今年秋汛,沁源县沁河干流流量峰值达到每秒1200立方米,虽然安全度汛,但也暴露出了规划不合理、治理不系统等方面的短板。他们学政策、求突破,谋划沁河源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并积极争取“2021年第二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坚持系统性思维、融合性工作,实施“水资源调度、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河流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与治理、环境污染治理”五大工程,全领域、全流域进行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确保黄河流域沁源段长久安澜、生态健康。同时,主动融入“黄河重点生态区沁河中上游(山西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与沁河流域相关市县沟通协作,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坚持发展为本。水是沁源未来发展的核心资源,不但要管好水、护好源,还要用好水、促发展。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沁源县立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确立了“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整体布局,依托永和、李家庄水库,以及各类引水工程,建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互联互通”的大水网。立足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黑山羊、湖羊、林麝养殖,道地中药材、草莓种植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生态康养、文化旅游、庄园经济等新业态。立足“双碳”目标,强化院校合作,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嫁接”,减能耗、强安全、降成本、增效益,推动煤焦产业“上探下延”,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县城建设,今年9月,住建部在沁源召开了县城绿色低碳建设试点工作调研现场推进会。立足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晋能控股电力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建设900兆瓦的抽水蓄能、150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等,推动沁河流域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

本报记者冯毅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2-04期

  • 第2021-12-03期

  • 第2021-12-02期

  • 第2021-12-01期

  • 第2021-11-30期

  • 第2021-11-29期

  • 第2021-11-28期

  • 第2021-11-27期

  • 第2021-11-26期

  • 第2021-11-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