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冬天,却让更多的人能够迎接美好的春天。
2021年11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在袁隆平爷爷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源于他一生的信仰和坚守。袁隆平爷爷与农结缘,与农相伴,但他却不是普通农民家庭的孩子。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母亲华静是教会学校的老师。袁隆平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根据出生证的记录,袁隆平由林巧稚大夫接生。考大学时,袁隆平决定学农。他说:“看到当时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我认为学农的就应该有这个义务。”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义务!他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6年起,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对于自己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贡献,袁隆平曾谦虚地说:“杂交水稻在中国虽是我带头搞起来的,但我认为我只是做了部分工作。我最初搞杂交水稻研究时,只是想搞个好品种,能增产粮食。现在,杂交水稻能够这样造福人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也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我的母亲曾经在湖南长沙举办的农博会上采访过袁隆平爷爷。母亲说,当时袁隆平爷爷已经快90岁了,但是思路非常清晰,说话又很爽朗。关于水稻,他提出了两个攻关方向,一个是继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即发展高产水稻;另一个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海水稻的研究正着力于此。“希望我的儿孙后辈不要像我们这代人一样饿肚子,一定要吃饱饭。”为了这个朴素的愿望,耄耋之年的袁隆平带领自己的团队奔赴祖国各地,躬耕于田间地头。因为“水稻”二字在他心中不仅仅是一个粮食的专属名词,更大的意义是生命。袁隆平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田野,即使是刚参加完“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回去后的第一件事依然是下田。
“我杂交水稻也没搞完,我要退休了。”这是袁隆平爷爷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袁隆平爷爷挂念的依然是杂交水稻的产量,他放不下的依然是我们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物质富裕,选择多元。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吃不饱”“穿不暖”;不懂得什么叫“饥肠辘辘”“食不果腹”,这是我们享受到的袁隆平爷爷的恩泽。他让我们端牢了饭碗,我们也要珍惜每一粒粮食。让我们重温一下孩童时期学到的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给予良田新生命,千里闻得稻花香。袁隆平爷爷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用一生书写了中国粮食史上的传奇。他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让我们致敬英雄!致敬国之巨匠!
贾济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