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碧空如洗;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层峦叠翠;一呼一吸间,是清新的空气,让你充分感受天然氧吧的魅力。
置身红色吕梁,见证这里绿色底色的人们,无不为吕梁的变化而感慨。吕梁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2016年山西省第六位上升至2020年第一名,优良天数达到303天,连续5年全省排名第二。11个河流国考断面全部稳定退出劣Ⅴ类,Ⅲ类水体比例达一半以上……
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背后,是吕梁对绿水青山孜孜不倦的追求。
吕梁在革命战争年代是保卫延安的东部屏障,也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这里多山少绿、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为此,历届吕梁市委、市政府围绕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国土绿化、生态建设,使大片的绿色在吕梁千沟万壑间流淌浸染。
生态治理重塑了绿水青山。几年来,吕梁市持续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三个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递增,达到28.6%,林草覆盖率72.26%。青山带来了绿水,从2016年开始,该市平均降水量明显增加,据气象部门统计,近5年平均降水量增加了81.8毫米,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700万吨以上。如今,贫瘠的山坡地陆续退耕还林,八百里亮眼的绿色在吕梁山上尽显芳华。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兴县孟家坪村已经脱贫的李成,前不久花6万多元钱买了一台轿车,他说:“这些林子不只是美了这里的环境,还鼓了咱的腰包。现在靠种树,我们一年能挣5万多元钱。政府想办法,我们只要勤快,就能过上好日子。”吕梁市探索出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贫困群众管护、党建+造林专业合作社等一系列生态脱贫新模式,组建了1389个农民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造林,让困难群众在绿化家园的过程中实现增收致富。近年来,该市把造林任务和资金向贫困乡村、贫困户倾斜,使11.5万人实现脱贫、50万人实现增收。据统计,该市相继实施退耕还林242.7万亩,涉及贫困户89341户、260078人;共有4461批次合作社通过议标参与造林绿化、经济林提质增效、森林管护等工程,参与造林的务工人数近10万人次,其中贫困群众6.5万人次,年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
“春风”又送绿,未来更可期。330万亩宜林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230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下来,793个偏远山庄窝铺的深度贫困自然村11.26万人全部搬迁出来。吕梁市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脱贫“两场战役”的做法获得多方充分肯定,政策的春风将继续吹绿吕梁的每一条沟、每一座山。据了解,截至5月15日,吕梁市已完成营造林任务61.69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57.65万亩,林下经济85.98万亩。今后,该市将继续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继续实施营造林及国家储备林、经济林提质增效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下经济“三个100万亩”生态工程。
相信未来的吕梁,绿色会成为最抢眼的底色。
本报记者李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