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今天,内容和品牌是立身的核心。地市党报是最靠基层的传播主阵地,报道内容及质量尤为重要。地市党报作为当地党的宣传喉舌,是党和政府的传声筒,是地方领导与百姓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地市党报的宣传报道质量好不好,百姓是否关注,满意程度高不高,直接决定报纸的传播力度、深度和广度,对于报纸影响力,占领信息制高点,能否让党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泛起到决定性作用。
当前,很多地市党报的新闻报道形式过于单一化,办报思路始终围绕当地领导政务活动展开,内容空洞,缺乏新闻活力。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办老百姓满意的党报,必须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增强新闻活力,赢得读者。
如何提高宣传报道质量,也是许多新闻工作者需要探讨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实践,谈谈自身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发挥党报权威,对重要会议、重要事件及时政活动报道要做实做活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报的第一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多宣传什么、少宣传什么,都要从大局出发,体现大局要求。”可以说,在大局中定位,新闻宣传报道才能彰显重要性;在大局下行动,新闻宣传报道才有影响力。
对地方党报而言,在加速转型、融合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自身优势,特别是要围绕党报的权威性多做文章,把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及时政活动的新闻报道做实做活,从而提高报道质量。权威性不是高高在上的威势,而是深入人心的威信。地方党报必须把围绕大局作为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
尤其对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报道,是党报最常见、最重要的任务。每次面对重大新闻题材,对于媒体而言,也是展现办报质量的最直观体现。因此,做好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报道,既是党报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拓展舆论阵地、提高报道质量、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机遇。要做好这些报道,就必须做到心中有全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去策划和实施。
时政活动报道也是地市级党报的重中之重,要创新报道形式,增加政务活动新闻的可读性。领导亲民及关注民生的报道最容易引起百姓的共鸣,要从市政报道中挖掘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重点报道、延伸报道等形式,重点对领导的工作内容、调研对象及事件,以及民生的视角去解读,抓住工作中的亮点,通过报道与群众产生共鸣,从而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办报质量。
二、关注社会热点,持续把民生新闻报道做足做深
新闻舆论工作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地市党报地处基层、扎根人民、深耕本土,具有天然的本土优势,可以随时了解到当地读者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准确把握读者脉搏。
做足做深民生新闻,就要注意抓取新闻事实最令人关切,特别是群众关切的内容进行报道。地市党报在加大民生新闻报道量的同时,要在深度和厚度上下功夫,将“慢三拍”的劣势反转为党报独特的优势而“高一头”。
民生新闻报道中还要注意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党和政府的工作挂钩,把握好党和政府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共同点。
与时政新闻报道不同的是,民生新闻类报道来自群众生产生活,包括发生在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群体中的新鲜事和温暖事。民生新闻的切口要小,这就考验着新闻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特别是前两者,关系到党报记者能否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做到“脚板底下出新闻”;能否善于观察,抓住细节的闪光处,从而发现新闻,而这些都是合格的新闻记者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要具备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的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切口小,并不意味着立意不用高、主题不用大、意义不重要,相反,需要新闻记者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采写的稿件要从不同侧面反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地方党委的部署要求。
三、创新办报思路,不断提升党报影响力
新闻舆论工作立于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本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更何况,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地市党报和其他报纸一样受到新媒体冲击,读者人群减少,广告下滑明显,创收压力增大。对此,传统报纸必须创新办报思路,改变报纸的文本表达与内容。现在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看报大多是“蜻蜓点水”,如何在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需要创新文本表达。
比如一些地市党报积极探索适应“浅阅读”的文本表达和编排技巧,将冗长的稿件进行拆分、提炼、整合,让静态的稿件动起来;采用厚题薄文,让读者一眼扫完标题就大致知道新闻内容。另外,在版式上创新,让读者一目了然。
总而言之,地市党报在提高宣传报道质量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观念,充分体现真实、及时、公开、透明的新闻传播特点,做到既快速反应、及时引导,牢牢掌握话语权、主动权,又公开透明、开放有序,努力抢占舆论的“制高点”。
倘如此,才有希望在媒体残酷的竞争中,切实发挥党报内容为王的强大优势,不断提高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作者:长治日报社 张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