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走进“山西国合”系列报道之三】晁晓阳:坚守,只为心里那个永恒的梦

  • 晁晓阳在中国援建坦桑尼亚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现场。

  •   36岁的晁晓阳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追随着自己的梦想,他从河南到西藏求学,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海外事业部,先后到过喀麦隆、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参与项目建设,已经在海外工作7个年头了。
      7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从预算员一步步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并先后荣获“优秀先进个人”“优秀管理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连续在国外工作的时间也由短期的3个月逐渐延长。
      2019年6月,受公司委派,晁晓阳成为中国援坦桑尼亚卡盖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负责人。从接到任务的那天起,他反复告诫自己,援外无小事,实施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项目,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此,“细中又细、好中更好、精中再精”就成为他的工作标准。
      援建项目位于坦桑尼亚最北部边境地区布科巴市,物资匮乏,施工工具、建筑材料甚至粮食蔬菜都很紧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项目实施难度超过预期。为了及时调配各项生产要素,晁晓阳经常焦虑失眠。
      2020年3月,坦桑尼亚发现了新冠肺炎疫情,项目所在地的医院不具备检测治疗的条件,疫情防控难度极大。项目实施中,中方派出人员最多时有36人、当地雇佣人员最多时超过150人,虽然班前会天天开,疫情防控专题会也经常开,但当地人的防控意识比较差,给中方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项目正常建设。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既要按照既定目标完成中期验收的要求,又要做好疫情防控,保证180多人的健康。那段时间,晁晓阳每天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心理压力很大。但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就又重燃信心。
      国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晁晓阳使用学习强国APP,努力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不断从革命前辈“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斗争精神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这些困难称之为“黎明前的黑暗”,无数次给自己默默鼓劲加油,摒弃各种等靠思想,把困难一点点克服。
      坚持总有收获,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晁晓阳带领项目组坚持安全生产和防控防疫齐头并进,排除万难,项目整体有序推进,目前已进入装修收官阶段,援外任务即将完成。
      这几年,每当夜幕降临,他连线远隔千里的家人,听到儿子说,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时……总有丝丝愧疚涌上心头。
      幸运的是,家人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他的爱人对记者说:“每个人总该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而奋斗,不应贪恋一时的安逸与美好,作为他最亲近的人,就要做出让步与牺牲,就应该克服万难毫无条件地支持他,让他安心工作。”
      现在,晁晓阳又有了一个新的梦想,若干年后,他想携妻带子重新回到坦桑尼亚,骄傲地告诉儿子:“这里曾经留下了我奋斗的足迹!”

    本报实习记者刘宪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1-17期

    • 第2022-01-16期

    • 第2022-01-15期

    • 第2022-01-14期

    • 第2022-01-13期

    • 第2022-01-12期

    • 第2022-01-11期

    • 第2022-01-10期

    • 第2022-01-09期

    • 第2022-01-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