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新闻

“开门三件事”里有深意

——“人民城市”上海二〇二二开年观察

  •   新年第一周,上海干了三件大事——1月1日,国内首部省级人大制定的数据条例《上海市数据条例》施行;
      4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等百余个重点项目启动建设;
      6日,上海五个新城首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签约),首批产业、环境、民生重大工程拉开建设序幕。“开门三件事”,蕴含着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一条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一张日程表”看发展转向

      1月4日,投资逾500亿元的中芯国际临港项目启动。项目规划建设每月10万片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建成后将以芯片制造为核心,带动设计、设备、材料、封测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过去300多天,临港管委会高科处项目专员张旭卿随身带着一张倒排工期的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进度与细节,方便协调各部门统筹解决项目的问题。成千上万的项目建设者同张旭卿一样,只争朝夕,为项目推进努力奋斗。
      岁末年初,在浦西的恒隆广场,传来首次成为百亿元税收楼的消息。“我们的不少客户,就在公司附近或者同一栋楼宇里。”毕马威中国政府与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刘明说。开放带来的总部集聚效应,推动楼宇经济形成“内生良性循环”。
      目前,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超过800家和50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打开上海地图,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一个个国家战略承载地,2022年将加速构筑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块宝地”看发展导向

      浦江东岸,世博文化公园北区。2022年新年第一天,家住浦西的曹先生特地带家人来这里“重温世博记忆”。这里曾是2010年世博会会址。
      “12年前的上海世博会精彩难忘,那之后我们一直期待着这片区域的后续规划,现在的面貌令人惊喜。”曹先生说。
      可望江、宜赏湖、能爬“山”,定位世界一流公园的世博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沿江公园绿地。
      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到“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再到建设新时代的“人民城市”,上海的发展正在实现质的跃升。
      开年第一个工作日,嘉定、奉贤、青浦、松江、南汇五个新城的机器轰鸣声响起。新城之新,在于创新的规划建设思路。五大新城将通过完善配套、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导入力度,持续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助推新城产业能级、综合功能和人居环境水平提升。

    “一把椅子”看发展方向

      认养树木、花草,都不稀奇。新一年的上海,还可以认养椅子。最近,在愚园路523弄内,一把有着“文艺气息”的座椅火了。记者看到,在木质椅凳的左侧,认建认养者、“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写下:“为祖国、为党、为人民而写作,对我来说,是最神圣的使命!”
      2022年上海将通过新建、改造、认建认养等方式,优化提升5000处以上公共空间休憩座椅,打造“可以坐下的城市”。
      上海将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让城市拥有“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
      运行更智能——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星罗棋布的城市道路……在上海这个巨大系统、庞大生命体中,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看似无形又铺天盖地的“两张网”正在编织。
      以“一网统管”为例,目前已接入67个部门的210个系统、1150个应用。通过遍布全城的传感器、摄像头,实时感知城市生命体征。
      治理更精细——监测0.01立方米的用水量能关爱独居老人,手机里的“随申码”既可作为“健康码”出入公共场合,也可作为“医保卡”看病就诊……《上海市数据条例》施行,一系列创新性的数据应用将赋能超大城市,成为科技之智、规则之治、人民之力结合的有效实践。
      人民城市,人民共享。2022年的上海,虎虎有生气。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 郑钧天 杨有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1-23期

    • 第2022-01-22期

    • 第2022-01-21期

    • 第2022-01-20期

    • 第2022-01-19期

    • 第2022-01-18期

    • 第2022-01-17期

    • 第2022-01-16期

    • 第2022-01-15期

    • 第2022-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