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进入2022年,应该如何看待宏观经济形势?如何看待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
新华社记者近期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变,稳增长政策预计仍将继续出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将涌现更多投资机遇,房地产市场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长期向好。
中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变
问: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有所增多。应该如何看待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虽然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今年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变。持续降低的失业率、基本稳定的价格水平、稳中有降的宏观杠杆率、持续强化的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的国际竞争力、全面强化的人力资本都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潜能在不断强化,2022年我国经济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从中长期看,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信心依旧。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说明政策层面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一般来说,从政策出台到效果显现有一个时间差,但也不会太久,因此2022年经济增速大概率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2021年下半年,伴随多重冲击交织,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全年仍实现8.1%的经济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彰显了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展望2022年,出口、外商投资、绿色投资、高技术投资、数字经济仍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中长期看,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重要改革开放任务纵深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我国经济的活力将持续增强,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增长的政策预计仍将继续出台
问:目前市场对于经济领域政策的出台较为关注,应如何看待?
刘元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从目前政策出台情况看,“稳”的信号明显:一是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进行了适度调整,降准降息等政策已经实施,普惠金融已进一步加力;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前发力,1.46万亿元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提前下达各地;三是目前大部分省市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2022年投资增速都高于GDP增速,适度前置基建投资规模;四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商务部确定2022年为“外贸巩固提升年”,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来稳定外需。
彭文生:货币政策大概率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灵活微调,仍有进一步降准降息的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政策性金融是今年稳增长的重点,除传统基建之外,绿色投资、减税降费、转移支付也是政策发力的重要方向。相信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会持续推出、落地见效,收缩性政策出台将慎之又慎,相关行业监管政策叠加碰头可能性大幅降低。
沈建光:在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等要求的引领下,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平台经济监管体系将逐步完善,有助于平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振企业预期和信心。
更多投资机遇将涌现
问: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各方将迎来哪些新的投资机遇?
刘元春:一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突破各种“卡脖子”问题,在科技创新和基础研发上重点突破;二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补足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短板;三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将有序推进实施落地;四是“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消费领域以高质量、新品种、重服务为特征的需求快速上升;五是广大中西部地区还将进一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些方面都孕育着强劲的投资需求。
彭文生: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机遇。中国制造业将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延续产业升级的势头,逐步从中低附加值产业走向中高附加值产业,“双碳”投资空间广阔;共同富裕的政策框架下,居民收入更加均衡增长,乡村振兴和消费升级趋势值得重视。
沈建光:近年来,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势头良好,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投资力度将持续加大,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投资有望不断发力。比如数字经济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共享、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机会将不断涌现。
房地产市场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问:应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风险情况和未来发展?
刘元春:2022年中国房地产将在一系列政策的再调整下呈现回稳的趋势,建立在长效机制基础上的房地产市场必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住房刚性需求依然旺盛,改善性需求较为强烈,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具有基本面支撑。
彭文生: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房企正常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住房按揭投放已明显加大加快,住房销售跌幅随之出现企稳迹象,房价环比降幅亦有收窄等。种种迹象表明,政策发力正在帮助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个别问题房企的信用违约事件不会有系统性的影响,风险正在有序出清。
沈建光:“房住不炒”仍将是中国房地产政策的主线,未来的政策调控将更好统筹稳增长和防风险,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大于挑战
问:2022年全球金融市场运行不确定性增加,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如何?
刘元春:2022年虽然全球金融市场具有较强不确定性,但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具有相对独立、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局面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按照一些机构的预测,2022年中国GDP增速依然将在5.2%至5.6%,比发达国家平均增速高1.3至1.5个百分点;二是2022年的流动性支撑将较为充裕,资本市场整体流动性环境有望好于2021年;三是改革持续进行已为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打下坚实制度基础;四是中国宏观经济周期、金融周期与美国并不同步,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将保持相对独立性。
彭文生:我们判断2022年中国资本市场机遇大于风险。中国稳增长政策逐步发力、增长逐步改善,与海外政策收紧、增长下行的周期相反;股票市场整体估值不高,流动性环境较为充裕;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政策有助于激发活力、释放潜力。同时,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举措下,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上升,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沈建光:近年来,随着“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方针的不断落实,市场生态不断改善,机构投资者不断增加。其中不乏外资投资机构的身影。未来中国的市场条件和制度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中国资本市场将更具投资吸引力,人民币也将成为全球更具价值的资产。
新华社记者刘慧
新华时评
虎虎生风:虎年开工要“谋定而快动”
虎年春节假期刚过,各地便投入了紧张的生产建设和工作当中,一系列重大项目开工仪式展示了热气腾腾抓开局的图景。
开工意味着起步。一个地方的一年或一个时期的发展能不能起好步,对后势影响巨大。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在一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此,虎年开工贵在“早”。
要早谋划,对经济运行中的堵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政策,尽量走在市场曲线前面;要早安排,对资金下达、税费减免、项目开工等已经明确的工作能早则早、能快则快,最大限度营造良好环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举凡大事,谋定而动。我们要有“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状态和准备,做到“谋定而快动”。“快动”不仅考验一个地方的拼劲、闯劲,还需要简政放权、制度创新的巧劲,各级政府部门都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看准了就要敢于“踩油门”、积极“设路标”。
虎年开工,还要突出“实”。要真开工、抓落实。过去,曾经出现过“假开工”现象。口号喊了、坑也挖了,过几个月去看,却没有任何动静。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不仅贻误工作,更败坏风气,必须引以为戒。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实物工作量”是一个关键指标。各地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后续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对弄虚作假、开工后没有实质进展的,要严肃查处,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北京冬奥赛场上,中华健儿们踏雪走冰、争金夺银。对于每个地方、每个人来说,面前其实也有一个新赛道、新赛场。虎年新春,拿出生龙活虎的干劲、打出虎虎生威的气势,才能不负春光不负时代。
何欣荣 王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