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新春走基层】好媳妇刘玉英

  “咱家2018年脱贫,2019年搬进了新房!今年春节,家里添置了不少东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月10日,在忻州市岢岚县王家岔乡黄土坡村,记者见到了刘玉英。说着一口当地方言的她,其实是四川人。1995年,她从四川仁寿县远嫁到山西岢岚县。如今年近50岁的她,是远近乡邻争相夸赞的好媳妇。
  走进刘玉英家,红红的春联和灯笼将小院衬托得非常喜庆。没人能想象,这个小院曾经是破败不堪的样子。
  1996年,刚嫁到黄土坡村的刘玉英,面对着家中几间年久失修的低矮房屋,萌生了“一定要改变这日子”的想法。起初,她和丈夫商量试着做豆腐挣钱。没钱买石磨,他们就问邻居去借,泡好豆子试做了一些,没想到得到了乡亲们的肯定。但是石磨效率低,他们想到了买电磨。“那时候家里不要说买电磨了,连豆子也得借钱买!”思忖了很久,刘玉英还是下定决心向乡亲借了650元买了一台电磨。之后,她每天早上4点起床磨豆腐,7点就带上干粮出门去卖豆腐,一走就是一天,深夜才能回来。家里人都觉得这个营生太苦了,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只要有事儿干,日子就能过得更好!”
  2002年,因为一些原因,刘玉英不再做豆腐了。很多年过去了,当初借的650元早就还给乡亲了,家里多了零星收入,刘玉英就想着,能不能再做点别的?勤快的她,春天送粪、耕地,夏天锄地、挖药材、采蘑菇,秋天收秋,冬天剪沙棘……一年到头,唯有农历小年和正月初一这两天才休息。
  “我们这儿坡地多,就是这么辛苦也挣不了多少钱,一年收入几千块钱,养活一大家子人真是费劲!”刘玉英说。
  辛苦付出,收入还不见增加。这让刘玉英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间不断萌生“出走”的想法。但是多少次,她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家人对我真好!以前婆婆怕我吃不惯山西的面食,家里蒸莜面的时候,总会专门为我蒸上米饭。”
  刘玉英“好媳妇”的称号并不是虚名。公公婆婆长期卧病在床,她始终无怨无悔地侍奉老人,端水、喂饭、洗漱,样样细致到位。如今,88岁的婆婆虽然瘫痪,但她的头发始终被梳得整整齐齐,衣服总是干干净净。
  天气好的时候,刘玉英经常会搀扶着婆婆到外面去晒太阳。碰见走过的村民,老人就嗫嚅着说:“我拖累媳妇了,三年了不能动……”“妈,别这么说,有你咱这才是个家呀!”刘玉英每次总是这样回答婆婆。
  知恩,感恩。刘玉英靠着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当初嫁进来时家里空空的羊圈,如今养着100多只羊;当初家里仅有的几亩坡地,如今不仅被精心打理起来,还代种了40多亩地;年久失修的小破屋,在国家政策帮扶下和刘玉英两口子的努力下,重新整修一新。从一年到头挣不了几千块钱,到如今年收入近4万元,其中的辛苦,刘玉英从来不说。
  2002年,刘玉英入了党,2011年,她又当选为村“两委”委员和村妇联主任。利用自己长年在村居住、熟悉各家情况的有利条件,她积极为乡亲们奔走,解决问题。考虑到有的老人行动不便,她主动为他们清扫院子,上山驮柴。为了让村里的妇女农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她还组织妇女成立了秧歌队。在她看来,自己能当上村委干部是乡亲们“抬举了”,自己能做什么都要尽量去做。
  “嫁到这里,就是这儿的媳妇儿,村里人都是我的家人。家人幸福,我就幸福!”刘玉英说。

本报记者畅雪 通讯员闫庆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2-17期

  • 第2022-02-16期

  • 第2022-02-15期

  • 第2022-02-14期

  • 第2022-02-13期

  • 第2022-02-12期

  • 第2022-02-11期

  • 第2022-02-10期

  • 第2022-02-09期

  • 第2022-02-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