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财经新闻

7月7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这意味着—

最热天气将来临 防汛进入关键期

  • 7月6日,村民在贵州省黔西市协和镇木弄村莲花白种植基地劳作。小暑临近,各地农民不误农时,积极劳作,乡间田野一派忙碌景象。 新华社发范晖摄

  •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7月7日,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即将步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将迎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

    热风与炎夏:即将步入“三伏天”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从7月7日至22日的15天里,小暑“三候”这样写道:“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进入小暑,凉风变成了热风;再过五日,蟋蟀热得去阴凉处避暑;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温度高而盘旋于凉爽的高空。
      常言道“热在三伏”“节到小暑进伏天”。今年从7月16日开始入伏,进入“三伏”的初伏。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7月至8月,预计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新疆、西北地区西部、华东、华中、华南东部等地高温天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将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紧随小暑之后的,是更热的大暑节气。“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意味着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炎炎盛夏气温攀升,暑热难耐。不过,气候学家说,在滚滚热浪中,有着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荷花盛放、流萤飞舞、蝉鸣声声……雨热同期助力万物生长,万物繁盛礼赞生命的美好。
      在防暑降温、消暑降燥的同时,还需要人们调整出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炎炎盛夏的到来。

    暴雨与洪水:进入防汛关键期

      小暑时节,将步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将迎来“七下八上”(七月下半月至八月上半月)的防汛关键期。
      专家指出,小暑是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节气,尤其是南方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时段。热带气旋活动频繁,7月至8月台风北上影响我国的可能性大。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7月至8月,东北东部和南部、华北、华东北部和南部、华中北部、华南、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南部和东北部、西藏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据水利部预测,7月至8月,预计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偏多,区域性洪旱较常年偏重。汛期以北方多雨为主,黄河中下游、海河、辽河、珠江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和汉江、淮河、松花江、太湖流域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
      暴雨增多,防汛抗洪迎来重要时期,正所谓“小暑雨涟涟,防汛最当先”。专家强调,防汛须以“防”为先,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强化防汛应急准备和值守,科学实施水工程防洪调度,确保大江大河安澜,保障水库安全度汛,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防御和城市防洪排涝。

    农忙与经济:迎来发展好势头

      小暑时节,也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阳光强烈、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农谚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之说。
      在江西省瑞昌市范镇,一些农民在田间辛勤地给中稻施肥;在山西省新绛县古交镇,一些村民在忙着给玉米苗喷洒除草剂;在甘肃省酒泉市三墩镇,一些村民同样在打药除草、施肥扶苗,做好夏季田间管理。
      祖国南北,各地农民都在抢抓农时,开展农事生产。
      专家指出,小暑前后,全国多数地区农业生产主要是忙于田间管理。小暑期间的天气状况,是开展病虫防治等田间作业的有利时机。
      在田间地头,农民们正在抢抓农时忙农管,确保粮食丰收。在工厂车间和工程场地,工人们在为巩固经济恢复态势而紧张忙碌,各地各项重大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工程完工后,将与长江干堤已建护岸工程构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为江西筑起牢固的防洪安全屏障。
      在湖南、湖北、河南与山东等地,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近期集中开工,起着更好发挥基建投资稳增长的作用。
      专家指出,当前各地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一系列稳增长、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复工复产快速推进,经济恢复态势正在持续巩固。
      火热的盛夏,人们用火一般的热情,克服困难,坚定信心,聚精会神抓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7-06期

    • 第2022-07-05期

    • 第2022-07-04期

    • 第2022-07-03期

    • 第2022-07-02期

    • 第2022-07-01期

    • 第2022-06-30期

    • 第2022-06-29期

    • 第2022-06-28期

    • 第2022-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