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的自觉行动,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加快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2019年,韵达快递总部从北京搬迁至河北廊坊市香河县。韵达华北转运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勇军说,搬至香河后,公司整体揽收能力扩大了一倍多,实现日最大揽收500万单。
这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也是一次生产力的重塑。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北抓牢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不断在服务京津中寻求新的突破。
2014年以来,河北已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1万个。全省43个承接平台引进京津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5163亿元。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领航指路。截至2021底,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500多亿元。
高质量发展让经济呈现新气象
夏日的太行山深处,郁郁葱葱。阜平县骆驼湾村村口“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一栋栋灰瓦黄墙的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院整洁干净。
十年前,这里还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种植食用菌、建设扶贫车间,这个十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的小山村,2021年底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7480元。阜平县的变化是河北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去年全省62个脱贫县全部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5项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有奔头。十年来,河北实施“制造强省”战略,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努力实现综合实力新跨越。
作为钢铁第一大省,2013年时河北钢铁产能占到全国四分之一。“一钢独大”的结构曾带来产业失衡、“心肺之患”。
“十三五”期间,河北钢铁生产企业由107家减至68家,钢铁产能由峰值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超额完成国家去产能任务。
十年来,河北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加快,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新材料产品从无到有。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燕赵儿女努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发展自己,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记者李凤双 张涛 闫起磊 冯维健)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