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能源保供 朔州有担当

  • 平鲁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能源企业保供。图为该区发电企业一角。 高君成摄

  •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朔州生产原煤9346万吨,同比增加1103万吨,增长13.38%;全市发电234.86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14.89%。12家火电企业煤炭供应中长协合同签订率达100%,省下达的应急保供任务全部签约,火力发电企业做到应发尽发。

    保障能源安全是重大政治责任

      能源保供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2021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好转,各地复工复产提速,煤炭、电力供需也随之偏紧。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包括签订煤炭中长协合同和核增产能。
      朔州含煤面积1603平方公里,探明煤炭储量426亿吨,在山西煤炭产业的位置举足轻重。
      作为国家主要的动力煤基地,朔州自建市以来就肩负着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所以,朔州市委、市政府对保供没有一丝犹豫,不折不扣贯彻执行。
      省煤电油气运协调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21年前10个月,朔州市境内就有8座煤矿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产量。
      担当源于实力,成功离不开引领。朔州自上而下构建了能源保供的责任体系,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深入一线开展调研,督导检点能源保供工作。
      朔州各级能源部门扛起牵头责任,成立保供工作专班,建立“日报告、半月通报、月总结”工作制度,强化与上级部门和能源企业对接,扎实开展入企服务。
      该市还联动税务部门,为煤电企业纾困解难,确保税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精准直达”。
      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缓解了煤电企业资金压力和生产经营困难,夯实了产业链基础,保障了朔州经济稳定增长。
      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加持下,朔州目前正全力推动6座停产煤矿、1座基建转生产矿井复产投产、7座保供煤矿增产、10座煤矿核增产能,力争全年新增产能2950万吨,加快推进华能山阴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煤电项目开工,推进9个光伏项目11月底全部并网发电,确保全年新增发电6亿千瓦时。

    企业全力以赴增产保供

      保供是责任,更是使命。
      上级一声号令,朔州市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用实干践行新时代使命。
      夏日炎炎,朔州市平鲁区072县道两侧,一辆辆运煤专车排成了长龙,准备驶入沿线储煤场。这条繁忙的“黄金运输通道”两侧集聚了平鲁后安煤炭、茂华白芦、国强煤业、芦家窑煤业4家公司,总产能每年超1000万吨。
      “保供期间,我们几乎是过年不误、雪天不停。日出煤从平时的1.2万吨提升到1.5万吨。”平鲁区后安煤炭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旗伟介绍,“签署保供合同后,我们认真细致制定保供计划,最大化安排生产、最优化安排运输,每天有500多辆运煤专车发往各地。”
      目前,该公司已经累计向神头第二发电厂、大同第二发电厂、华电江苏能源有限公司供应保供煤159万吨,合同兑现率达到224%。
      在距离后安煤炭公司不到2公里的茂华白芦煤业公司,停产1年之后,今年顺利复工复产。按照承接方中煤华昱公司部署,4至6月,该公司主动承担并完成了45.48万吨保供任务。
      记者了解到,受资源储备、地质条件和生产工艺的制约,各煤矿产能释放不均衡,但面对重重困难,各煤企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增产保供。而除了煤企发力之外,朔州电企也全力攻坚保供任务。
      6月20日,朔州室外温度达到了35℃。山西神头发电公司4号机组的安全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点火屏幕,安全帽下的汗珠顺脸颊滑下。
      当晚8时,该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具备商业运营条件。至此,华北电网及晋电外送有了重要的电源支撑,华东地区电力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同日,在±800千伏雁淮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重要站点——雁门关换流站,工作人员对直流功率升高进行密切监测。受华东地区用电需求增大影响,近期夏季能源保供形势再度趋紧,国网朔州供电公司严格落实应急保供机制,规范实施有序用电,加强输电线路巡查维护,坚决守住大电网安全生命线和民生用电底线。

    智能化应用为高效保供发挥作用

      “掘进机位姿误差≤0.1°,钻机准备启动。”在中煤平朔集团井工三矿的地面控制室,工作人员按下“一键启动”按钮。随即,39204工作面上的采煤机开始运行,新采的“乌金”顺着运输带向矿井出口方向传输。
      该矿机电矿长刘国志坐在驾驶舱,实时察看矿井的开采画面。他动动手指,就能控制200米井下的割煤机精准割煤。
      “从以前的井下采煤工,到现在的地面控制员,改变的不仅仅是矿工身份,更重要的是智能化开采的提质增效。”刘国志介绍,“这样的智能化场景只是中煤平朔集团常态化智能化生产的一幕。”
      该集团目前已完成卡车调度系统应急指挥功能模块开发、爆破远程监控及预警系统等17个子项目建设,不仅实现了矿山智能感知、信息融合、系统联动、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还实现了监控、生产、维护、安全等多环节少人化或无人化,提升了安全系数。
      作为朔州最大的国字号企业,中煤平朔集团去年承担了朔州1608万吨保供任务的63.4%,而其中有60%的动力煤来自于这样的先进产能。
      智能化是煤矿发展的“风向标”,也是推进保供的一把“利器”。基于这一认识,同煤麻家梁煤矿实现了5G入井;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建成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龙矿恒大煤业有限公司8条主运皮带、6个变电所、3个主水仓实现了自动化远程控制;后安煤炭有限公司实现了掘进机本地操控、近距离无线遥控、远程遥控、定位截割……
      朔州市能源局局长黄军告诉记者:“智能化是朔州作为煤炭大市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现在与其他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朔州一直都在努力。”
      能源保供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硬战”。把优质能源运往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让它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发光发热,这正是朔州的使命和担当。

    本报记者刘成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7-18期

    • 第2022-07-17期

    • 第2022-07-16期

    • 第2022-07-15期

    • 第2022-07-14期

    • 第2022-07-13期

    • 第2022-07-12期

    • 第2022-07-11期

    • 第2022-07-10期

    • 第2022-07-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