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乡村振兴·小康圆梦】小鹌鹑变身致富大产业

——长治市上党区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速写

  • 技术人员正在检查鹌鹑的生长发育情况。本报记者冯毅松摄

  •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位于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上秦村的大自然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在养殖区看到,一只只鹌鹑或觅食或嬉戏,它们下的蛋被整齐地摆放在待捡栏里。该合作社负责人杨青笑盈盈地介绍:“别看这些蛋个头小,贵着哩!”
      小小的鹌鹑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杨青的“心头肉”,不仅让他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正准备创业的杨青瞄准了浑身是“宝”的鹌鹑。他了解到养殖鹌鹑投资少、见效快,非常适合工厂化生产。鹌鹑从雏苗到生蛋一般只需要养殖40到50天时间,且市场上对鹌鹑蛋的需求量较大,鹌鹑肉也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鹌鹑粪便还是供给果树的上等肥料。于是,他便毅然回到村里发展鹌鹑养殖产业。
      2010年,他的养殖场正式投产。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有存栏鹌鹑6万余只,日均产蛋1000多斤,主要销往各大农贸市场和周边县区,加上卖鹌鹑肉、鹌鹑粪便,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该养殖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吸纳周边群众就业。除了几个固定工人外,等到雏鸟上笼、卖鹌鹑蛋等用工高峰期,养殖场还要临时雇用十多位工人。
      杨青充满信心地说:“接下来,我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再引进10万只鹌鹑。同时,通过引导更多村民加入到鹌鹑养殖行业,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冯毅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7-28期

    • 第2022-07-27期

    • 第2022-07-26期

    • 第2022-07-25期

    • 第2022-07-24期

    • 第2022-07-23期

    • 第2022-07-22期

    • 第2022-07-21期

    • 第2022-07-20期

    • 第2022-07-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