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老游客们都在对记者说:“五台山变了!”
变化不仅体现在风格多样的民宿、方便快捷的超市、种类丰富的餐饮上,更多的是景区整体上的提升:从综合整治开始时随处可见的土堆,到如今粉刷后展露新姿的庙宇;从过去旺季混乱不堪的交通,到如今实行预约进山的新政;从没有规划,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业规划、村庄规划。客观地说,五台山,一直在改变。
如果说改变是为适应游客的需求,不如说是为了让五台山这张世界级的金色“名片”获得全球游客的认可。而管理、服务、整治、升级……诸多事项融于一体,决定了五台山的改变并不容易。事实上,五台山改变得可能还不够。记者提出采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个别工作人员时,被以“不太方便接受采访”“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为由婉拒了。
发展理念落伍,管理水平滞后,服务意识缺失,五台山的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公布物价、优化服务、接受监督等经营层面的改变还有些“浅尝辄止”,真正要提档升级还需要管理者从深层意识出发,主动转变作风,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问题。
“管理”即“服务”。
在游客心中,五台山的一切到底“好不好”“值不值”,表面依赖大环境建设,实际上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能力。破除僵化思维,提升管理效能,主动服务游客,及时发现问题,五台山的“名片”想要持续闪亮,管理者和经营者们必须走出“舒适圈”,换位思考,才能赢得游客肯定。
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