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兄文成长我几岁,因为同好,引为知己。然志趣相同者甚蕃,独与杨兄相近。究其缘由,文成兄为人处事、作文游艺皆与我有诸多合辙处。平日虽同处一城,谋面却少,因而属于相见亦无事、别来忽忆君一类好友。与之交往,可谓淡如水、意悠长。
文成兄生性温和,古貌古心。在世事纷扰、难得安静的时下,杨兄身上呈现一种迥异于时俗的静气。这种静不是表面的雅致和虚静,而是一种长期积淀、一种豁达胸怀、一种人文修为的外化,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点点滴滴,时时处处,润物无声,极易安顿人心。
杨兄闲暇,喜游览,乐交游。约三五友人,履湖山,赏林泉,陶冶情性;谒大家,访名宿,开阔胸襟。杨兄更爱浏览,尤喜古人。孔孟之书,佛老之言,诗文经典,时时过从。“读了后,自然增加了厚度,不只是此等人”。诸多雅兴,自然汇诸笔端,写人记事,简约清新,不蔓不枝,亦于简静里寄情澄怀。犹如“点点春雨滴入山石,石色由浅变深,慢慢散开,更见清润”。简约的文笔,在纷扰中独立成一种远离尘俗的品行,言行举止中自然有了静气:与之言,不急不躁,如清风徐来,复闻正始之音;与之游,气清雅正,具林下之风,似 与古人意会。良好的人文修养,淡泊的处事心态,寄寓了文成兄优游简静的人生况味。
尝言,胸中有静气,笔下无俗尘。观杨兄书法,此种感受颇为强烈。杨兄书艺面目较多,楷、隶、草三体皆能随意达其性情。三体中尤以隶书为最。其楷书,以颜筑基,呈颜书面貌。伟岸厚重之形质,庙堂静穆之神采,尽显其中,无一点一画之俗气。其隶书,尤令人感触良多。审视今日隶书,多从美术视角夸张结字,视觉效果强化了,但醇厚之气息却荡然无存。杨兄隶书不近时尘,以汉隶入,广涉博取,感悟汉隶古朴劲健之韵味,体会汉隶肌虜血脉之神髓。后由汉及唐,再入清隶,因源竞流,明晰隶书演进脉络,最终落脚伊汀州隶书。伊书师法汉碑,自成特色,初识横平竖直,圆润率性,似无他。细品仪态敦厚、古趣盎然,不愧隶书之集大成者。杨兄隶书大抵传达出了伊书的意味,同时加强了纵势,稍内敛,赋予了自身志趣,用笔更为凝练,意态更为静穆。杨兄朝临夕摹,由此显现。其草书,平日稍涉。偶为之,为章草面目。杨兄追随全国名家陈巨锁先生门下多年,受陈先生教诲颇多,草书自然不同反响。观其草,字字独立,又彼此意连,末笔波磔挑起,凸显章草意韵,字形常常徘徊在生熟之间,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古茂浑朴、别有洞天。最精彩的要数章草落款,一气呵成。有草情草意、无恣肆之感,富有变化。古人言:书以简静为上,雄肆次之。纵观杨兄书艺,无恣肆态,以简静胜,人书合一,大美不言。
“书之言小,概乎技也;书之谓大,本乎道也”。书技易达,书道难及。今之习书者甚蕃,而鲜有通经闻道之志者,多不识古人大体。古典文化之缺失,导致了传统笔墨功底的孱弱,这是书法表面繁荣背后的内虚,成了当今书界的一大景致。杨兄作书,不逐流,异时俗,不追慕术与法,而侧重道与文,随心读书,静心作字,让书法回归书斋,归属本体,此为杨兄书法的意义,更是杨兄书艺的可贵之处。
徐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