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记者走进大同市云冈区恒安新区春安北苑西门外的“扶贫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缝制活性炭包装袋。
在车间主任的介绍下,记者与55岁的工人张存兰聊了起来。她告诉记者:“社区的这个小车间帮了我的大忙,现在在家附近就能上班,收入也不赖。”
原来,张存兰从采煤沉陷区搬迁到楼房后一直找不到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把她介绍到“扶贫车间”上班,让她有了收入。
张存兰的情况在云冈区不是个例。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保障脱贫群众的就业问题,同时建立科学高效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云冈区谋定而后动,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工作责任,紧盯重点人群,多管齐下,确保在乡村振兴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专干上阵,
帮扶更精准
今年50多岁的张桂英是云冈区西韩岭乡肥村的脱贫户。为防止返贫,村里给她在大同市区找了一份零工,一年下来收入至少也有3万元。提起村里对她的关心,张桂英十分感激:“我现在的日子比以前过得好多了,但村里还很关心我的收入情况,这让我对以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是关键一环。“我们从辖区94个行政村、14个涉农社区的‘两委’中,各挑选一名专干,担任脱贫户动态监测、村民收入情况摸底、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等工作。”云冈区乡村振兴局局长毛大勇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肥村乡村振兴专干,张春平每月要到张桂英家采集她脱贫后的动态数据。她对记者说:“今年5月全区开始农村与涉农社区全面摸底排查后,我带领工作队用半个月的时间入户排查了826户、1871人。时间紧、任务重,但还是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云冈区还依托专干队伍对604户、1357人的脱贫人口信息进行筛查,对消除风险的50户、94人的“三类户”群体进行了“回头看”,严格落实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的具体监测帮扶责任。
专业的队伍建设,让该区对村民的收入情况真正做到了心里有底,也有助于更高效地开展精准帮扶。
集体出招,
让脱贫人员有活儿干
8月17日一大早,还不到上班时间,云冈区鸦儿崖乡“扶贫车间”大门外已聚集了一大群等候上班的人。
张存兰告诉记者:“我们早早来就是为了占工位,不然轮到我的时候就太迟了,少挣好多钱哩!”
一个小小的活性炭外包装袋加工车间,之所以能对他们有如此吸引力,关键是解决了采煤沉陷区易地搬迁后群众的就业问题。
据了解,张存兰所在的高屯村共有脱贫人口144户、327人。如何盘活农村闲散劳动力资源,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一直是困扰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难题。“一年来,我村尝试与云冈区广坤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发现加工活性炭外包装袋是解决全村搬迁后脱贫户‘搬得出、稳得住’的好出路。”高屯村第一书记邓剑向记者讲述了建立“扶贫车间”的缘由。
近年来,云冈区把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探索企地共建机制,充分挖掘就业存量,发动号召各乡镇因地制宜,量身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富民产业,让行得通、有市场、见效快的“小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邓剑说:“今年,区农业农村局拨付了19万元资金用于新设备采购。现在,工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每人每天平均能多做2到3个成品袋,多赚将近20元。”他还向记者介绍,今年“扶贫车间”不仅要继续扩产能,还要以点带面,逐步打造完整的生产线,真正解决不能外出务工的45岁-60岁之间的脱贫人员的就业问题。
目前,高屯村已和谢店村、大北沟村、小窑头村等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把更多的农村闲散劳动力带动起来,共同增收致富。
高效整合,
在搬迁后的村庄发展生产
山路蜿蜒。记者随高山镇工作人员驱车来到二台村。该村是易地搬迁村,记者以为村中已无人居住,但没想到在一个小院里却看到有人在养殖兔子。
记者了解后得知,这里是泽群农民专业合作社宏泰养殖场。正在给兔子投喂饲料的场长孟宝官说:“多亏了区里的资金支持,让养殖场有了专业的厂棚,养殖规模也扩大了一倍。现在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设,建成后估计每年能出栏3万多只兔子。同时,我场还建设了储藏冷库。下一步,养殖效益起来后,将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像高山镇这样的乡镇,村民大规模异地搬迁后,村里原来的产业怎么办?原来的土地谁来经营?云冈区的做法是:整合耕地资源,大力扶持产业。
在整合耕地资源方面,2016年成立的云冈区众盈农牧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户53户。其中,贫困户33户。该社主营业务为小杂粮种植加工,通过整合上高山镇碗沟村、业家村的1500亩耕地建立起小杂粮生产基地,建设了两条小杂粮加工生产线,年加工杂粮面粉400吨、小米400吨,每年销售收入可达200余万元。
在大力扶持产业方面,高山镇组织5个脱贫村,于2017年9月组建了泽群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主要经营范围是种植、养殖、农机服务等。去年以来,在镇里的大力扶持下,该社建设宏泰兔场、瑞和致富肉牛特色养殖场以及屋顶光伏等3个乡村振兴项目。同时,将每年分红收益的15%拿出来,惠及村中脱贫群众。
村民搬走,产业留下,发展壮大的特色产业还能继续反哺脱贫群众。云冈区这一“妙招”,一子落而全盘活,在将返贫底线牢牢兜住的同时,更让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
本报记者杨晓明 通讯员李晏伟 郭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