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
但工作生活中,我们肯定或多或少接触过这样的青年同志,总觉得现实工作的“一地鸡毛”束缚住了大展宏图的拳脚,习得了一身好武艺苦于没有施展之地,感到身边尽是不懂“鸿鹄之志”的燕雀。他们向往的是做科学实验一样精准、可剥离的控制变量,抵触、拒绝掺杂无数失控干扰项的现实世界。
面对没有为“理想”量身定制的现实时,他们中的一大部分开始失望,选择“摆烂”人生。列宁曾说的小资产阶级的那些“懦弱性、涣散性、由狂热转为灰心”的症状在他们身上一一发作。近年来,类似“摸鱼”“佛系”“躺平”等裹挟着消极情绪的网络热词越来越多,最新的“摆烂”一词更好理解,也即“破罐子破摔”“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儿趴一下”。面对“破烂”现实,就做“摆烂”青年,身边的“90后”青年干部也经常把“退休”挂在嘴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意图十分明显,年轻的人生却暮气四溢。
不可否认,造成这种“摆烂”青年的原因,“内卷”“鞭打快牛”等社会弊端固然占了一定比重。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年轻人自身的原因,一是缺乏远大理想,二是忘了脚踏实地。
对“摆烂”说不,需要远大理想。人生的路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是经历认识—实践—失败—重启,从而成长的。但人生也可以一帆风顺,这种一帆风顺是长远、宏观来看的,实现它在于自身是否有远大理想做导航,是否拥有高站位,从而找到那条最具价值的路和自身的定位。只有当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才能避免迷失,将努力转化为能力,加速自身成长。
同时也必须看到,很多时候吞噬一个人的不是惊涛骇浪,而是那些最普通的日子。人生不是我们想过成怎么样就能立刻去实现的,总要先收拾现实的“一地鸡毛”,过后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做我们自己的事,而恰恰就是这些“鸡毛”会让人在处理过程中迷失方向和目标,被动“摆烂”。只有以远大理想为灯塔,才能引领人生的航向,无论琐碎细流抑或滔天巨浪,皆能笃定远航。
青年干部对“摆烂”说不,需要脚踏实地。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不少青年干部的人生就是家门、校门、机关门这“三重门”,缺乏艰苦条件、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的历练,导致实际工作能力弱化,虽有理想做筋骨,却缺乏实践的血肉,走不远、走不稳是必然的,遇到急流险滩迈不开步子、不知从何迈步也是可能的。长此以往,受挫越多,越容易主动“摆烂”。年轻固然意味着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充满激情、充满可能,但激情和浮躁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太多的可能也会造成朝三暮四、“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不在实践中磨、在一线上练,不去手摸口尝、以足为尺,不受挫折、不经风浪,青年人就很容易成为满口空话大话、只想仰望星空的空想家,想得越多越久越会产生目标只有一步之遥的错觉,不埋头走路要不得,光说不动更可怕。
青年干部必须摒弃一身的傲气、暮气、懒惰气,多些“憨傻气”,挑最苦、最难却最能锻炼人的岗位、工作来做;多些“服气”,俯下身子多学、多问、多试,多在一线拜几个师父,努力提升自我;多些“朝气”,见到错误要勇于指出来;多些“勤快气”,自己给自己“没事找事”,多读书、多思考,用充实的理论武装头脑。携着这四种“气”,循着正确的方向,踏踏实实地走好眼前每一步,方能行稳而致远,避免走向主动或被动“摆烂”,成为一名进步青年、有为青年。(作者系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公司青年骨干人才培训班学员、太原供电段党支部副书记 马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