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粱,这是谷子,那边和它们长得特别像的是藜麦。你看这沉甸甸的谷穗,这就是丰收。”9月19日,在忻州市“中国杂粮之都”杂粮科技展示园内,带孩子来参观的忻州市民刘浩伟正在给孩子讲述不同植物的区别。丰收,在他看来就是“沉甸甸的谷穗”。
杂粮科技展示园内展示了我省乃至全国杂粮优良品种及种质资源、有机旱作技术、智慧农业成果等。在该园区的新品种及种质资源展示区,共有甘薯、马铃薯、红芸豆、亚麻、燕麦等24类杂粮作物、401个品种,与会嘉宾都被这些展品所吸引。
丰收是大自然的恩赐,庆祝丰收,不仅是在展示一年辛苦劳作的成果,更是表达着人们对现代农业技术进步的自信。
展示园内,田间环境实时采集系统、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等技术的应用,让很少有机会进入田间地头的孩子们感到新鲜不已。刘浩伟的孩子指着一台机器问他:“这是什么?”“这可难住我了!”刘浩伟挠了挠头。随后,他通过咨询工作人员才得知这台机器是自动农药喷洒机。
引入互联网、智能云平台等先进技术,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化,种植更加标准化。无须更多人力投入,偌大的试验田里听到的只是作物随风摆动的“沙沙”声。对于农业技术人员来说,丰收,是依托新技术,在有限的田地间培育出更多的新品种。
忻州的杂粮种植面积位居全省首位。刘浩伟告诉记者,他带孩子来此参观的目的,就是让他了解自己从小吃到大的杂粮食品来自何处。
在展示园区中的耕读教育体验区,青少年可以在这里亲身耕作,学习种植知识,体验田园生活。从耕耘中来,到生活中去。丰收,是让孩子们明白食物从哪儿来的同时,体验耕种的不易。
时代在变,丰收不变。
热闹的丰收节,如今依旧保留着各种传统的庆祝方式。在传承人类最古老文明的同时,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报记者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