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乡村振兴·小康圆梦】左云县办起了“农民夜校”

  本报大同10月11日讯(记者杨晓明)普通针线在灵巧的手指间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充满左云长城文化特色的小香包就出现在了刘平平手中。
  “没想到,我们村会有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学会了这门手艺,我心里就有底了。”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左云县三屯乡黄家村62岁村民刘平平每天按时到“农民夜校”上课。学到手艺后,她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据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高芳介绍,自去年新班子上任以来,一直把让产业活起来、让群众富起来作为村里的头等大事来抓。三屯乡靠近长城摩天岭景区,村里妇女心灵手巧好编织远近闻名。“农民夜校”创办后,她有了新思路。
  “村里创办手工绣坊,聘请老师来培训,这对于农村妇女来说,无疑是个好门路。”高芳一边介绍村里妇女的作品一边说道,“村民学习热情很高,还有周边村里的人也来我们这里学习。依托长城旅游公路,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左云县充分结合各乡镇实际和当前重点工作,推动实施“农民夜校”。据该县新闻中心主任王吉磊介绍,让“小夜校”点亮“大民生”,是举办“农民夜校”的初衷,左云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帮助村里更多的百姓找到致富新路子。
  为更好地把“农民夜校”办好办实,发挥最大效能,惠及民生,左云县委宣传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灵活拓展办学形式,积极协调包村领导和驻村干部不定期参与到“农民夜校”中。按照“村民点单、乡级汇总、人才库派单”的形式开展,以“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为基本遵循,采取日常教学和集中专业授课两种方式授课。一场场“农民夜校”在各村如火如荼地开展,镇村干部、产业致富带头人轮番上场,个个争当“教授”“专家”,聆听群众心声,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
  “在这里既能了解党和政府的新政策,又学到了很多知识,有什么困难还能面对面提出来。‘夜校’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上课结束后,管家堡乡村民王振国高兴地说。
  “农民夜校”在一户户人家、一个个村组发挥着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作用。该县各乡镇共152个“农民夜校”均已悬挂牌匾并成立各“农民夜校”领导组。截至目前,已在小京庄乡西碾头村和管家堡乡管家堡村集中开展县级教学2期,开展乡村两级培训341期,受众人群大约7500人次。
  以“农家村场”为载体,结合各村、组实际需求精准施策,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思路,左云县将“农民夜校”办成了乡村振兴的“知识充电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11期

  • 第2022-10-10期

  • 第2022-10-09期

  • 第2022-10-01期

  • 第2022-09-30期

  • 第2022-09-29期

  • 第2022-09-28期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6期

  • 第2022-09-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