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理论·践悟

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政治课教学

  传统文化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得到更大限度的提升,促使他们更加用心学习政治文化课程,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并为高中生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我国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还很有限。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首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里面有一课《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上这一课时,笔者利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并结合陕西韩城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节日、传统建筑、传统思想、传统文艺。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懂得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在今天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孝文化”的分析,让学生端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通过这节课,让学生领悟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激发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端正了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笔者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给学生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升华,从而让学生理解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其次,要把传统文化融入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意识的作用》一课时,引用了“画饼充饥”“掩耳盗铃”“望梅止渴”来说明意识虽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是不能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引用“按图索骥”“郑人买履”来说明一个人做事情、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谈兵”“胸有成竹”等成语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
  在教学中引用成语典故,既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结论,从而使教材中的哲学原理进入思想深处,内化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从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事物,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同时,笔者还把古诗词引入传统文化教学中。在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时,用多媒体播放自制的幻灯片,“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些诗句分别体现了什么哲理?通过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提高教学效率。如在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引用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句来说明一个人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爱国精神,从诗中体味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走出思想政治的课堂,利用互联网搜集或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例如,组织高中生采用实地考察、走访专家等形式,调查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及保护情况。在接触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贯穿到日常生活学习的实际行动中。
  最后,要向高中生推荐经典的书籍和文章,强化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和学习能力。可以给高中生圈定阅读经典著作或文章的范围,要尽量选择那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法家的经典等。通过介绍引导阅读经典的方法,要求高中生通过诵读,用心灵去体悟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并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让高中生记住这些经典的文章或句子,并建议高中生从经典著作或文章中摘取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作为座右铭或做事标准。
  总之,政治教师要充分挖掘、吸收、利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据时代需要,在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渗透,把思想政治课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一起来,从而实现现代教育的总体目标。(作者:陕西韩城市象山中学 郭俊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31期

  • 第2022-10-30期

  • 第2022-10-29期

  • 第2022-10-28期

  • 第2022-10-27期

  • 第2022-10-26期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4期

  • 第2022-10-23期

  • 第2022-10-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