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于我省工信系统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近段时间,省工信厅迅速行动、统筹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加强集中学习,积极开展入企宣贯。近日,记者采访中获悉,该厅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山西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落地生根。
同步推进“两个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为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两个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路径。
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宏文表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全省工信系统将全面推动产业转型,扎实做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两篇大文章”,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重大转型项目建设。
“我们将持续推动钢铁、有色、焦化、化工、建材、酒、醋等传统产业迈过‘生存线’、达到‘发展线’,促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企业迈过行业‘平均水平’、达到‘标杆水平’。”武宏文说。省工信厅将积极挖掘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打造全国知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培育锻造10大重点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做大做强10大特色专业镇,培育一批潜力专业镇。力争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培育6条千亿元级、4条五百亿元级产业链,认定30个以上省级重点专业镇,产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新型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该厅还将大力推动数字转型,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四化”协同,强化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信创、软件和大数据等数字核心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服务业、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拓展深化智慧煤矿、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融合应用模式,持续办好“晋阳湖峰会”等平台,加速数智赋能三次产业跨越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到35%,数字转型跑出“加速度”,网络强省、数字山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把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更加凸显了创新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也为我省构建支撑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提供了战略引导。
今后,全省工信系统将坚持以技术创新牵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迭代应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和创新投入。
同时,将积极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建设,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力争到2025年,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5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突破60家、新型研发机构突破40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部署,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我省走好走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转型发展道路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针对这一领域,全省工信系统将按照党中央、省委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出台《山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2030年)》及重点行业行动方案,推动钢铁、有色、焦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实施碳达峰行动和能耗双控行动,强化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推广应用,以行业低碳转型支撑工业领域碳达峰。
同时,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创建一批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等,以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朔州、长治、晋城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持续提高废钢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格局逐步形成。
奋斗目标,标注新的历史方位;今日中国,开启新的逐梦征程。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全省工信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努力为我省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