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山西境内奔腾近千公里,大大小小的古渡口散布其间。风陵渡、大禹渡、碛口、西口……这些在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古渡口,随着铁路、公路的完善,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黄河古渡口正迎来新生。
两岸披绿装 碧水润良田
偏关,滔滔黄河和巍巍长城在此“牵手”。曾几何时,这里却是一片“荒边无树鸟无窝”“眼前无处不飞沙”的景象。
为把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全县上下肩挑手扛,潜心“造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偏关加速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治理等项目,如今林地面积已达121.2万亩,绿化率达到了40%。
这是黄河两岸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一个缩影。十年来,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每年造林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山西黄河流域正从生态脆弱区变为重要生态屏障。
大禹渡,因大禹治水的传说而得名。长期以来,当地人却过着“吃水比油难、干旱使人愁”的生活。上世纪70年代,芮城人民发扬大禹治水精神,建起了一座国家级大型电灌站——大禹渡扬水工程,28万余亩旱地因此受益。
“黄河水来之不易,要精打细算用好。”大禹渡扬水工程服务中心主任董曾武说,经过十年坚持不懈实施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禹渡灌区灌溉面积已经扩大到54.6多万亩,增长接近一倍,灌区已有约10万亩农田使用了节水喷灌设备,走上了一条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道路。
“鲤鱼跃龙门” 椒香飘千里
蜿蜒的黄河流至河津市龙门渡后,水面陡然开阔,“鲤鱼跃龙门”的美好传说便从这里传遍华夏。生活在渡口附近龙门村的人们,正将传说变成现实。
上世纪80年代,龙门村开始发展工业。与不少资源型地区一样,他们最初选择的也是焦化、水泥等传统产业,经营比较粗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山西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新想法、新技术回到龙门村,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目前,龙门村已形成煤焦化、精细炭黑、旅游、房地产等七大支柱产业,村集体资产达3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7万元。
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西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进红枣、核桃、花椒、柿子、仁用杏等经济林基地建设,着力促进黄河流域绿富同兴。
漫步在芮城风陵渡口,这里的花椒林一片连着一片,花椒树成了当地的“致富树”。
“今年收成不错!这些花椒,个大肉厚,品相很好!”76岁的风陵渡镇古伦村村民耿福田家20多亩花椒喜获丰收,他乐得合不拢嘴。
目前芮城县花椒种植规模达12.5万亩,年产干椒6750余吨。不仅如此,当地还不断改良品种,延伸产业链,生产的花椒油、花椒芽菜、花椒蜂蜜等远销省外。花椒产业已成为芮城县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古镇换新颜 文化展活力
作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近年来山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黄河文化挖掘和保护,出台《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夯实基础设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了老牛湾、西口、碛口古镇、壶口瀑布、永和乾坤湾等黄河古渡和景点,黄河文化魅力不断彰显。
“右手边是奔腾的黄河水,左手边就是我家啦。”在碛口古渡,“95后”女孩刘倩倩正在短视频平台直播。
碛口位于山西临县,曾是黄河上的重要商贸渡口,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然而,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碛口商贸凋落,大批古建筑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碛口古镇也一度成为“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对碛口古镇的历史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如今的碛口被誉为“活着的古镇”,镖局、当铺、货栈等古建在西市街边向世人诉说着古镇昔日的繁荣。古镇还打造了民俗文化村、摄影写生艺术村和红色文化村。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是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曙光说,山西将有序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活态传承,全力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文化旅游示范带。
新华社记者王菲菲 解园 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