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特别报道

聚焦“六大战略定位” 用好“六化工作方法” 抓好“七方面重点工作”

——晋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   “云蒸雨气千峰暗,树带溪声五月凉”,明代爱国诗人于谦曾不惜笔墨,盛赞晋城山水之美、环境之宜。
      进入新时代,晋城深入贯彻“两山”理论,依托丰富的山水林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以青山绿水为底,以文旅康养作笔,正倾心描摹一幅产业转型、富民兴市的壮美画卷。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历来被称为“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1985年建市,总人口219万,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辖城区、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6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城是世界康养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也是山西省唯一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城市,素有“凤凰之城”“太行明珠”的美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以来,GDP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连续2年排名全省第1,GDP总量去年接近2000亿元,从2020年全省第7位跃升到今年上半年的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排在全省第4位。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去年GDP总量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省前10名中,晋城各有4个。今年前三季度,GDP完成1621.5亿元,增长8.1%,排在全省第1位,是全省唯一超过8%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7.2亿元,增长65.4%,排在全省第1位,总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9%,排在全省第1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1%,排在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排在全省第3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排在全省第1位。
      晋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神农尝百草、舜耕历山、商汤祈雨、愚公移山等传说故事都发生在这里。阳城县析城山就是传说中的昆仑丘,伏羲氏部落曾在此活动。陵川县棋子山是围棋发源地,箕子曾在这里观星谋棋。孔子北游晋国,在此留下“孔子回车”的典故。北宋理学奠基者程颢,建程颢书院,传程派理学。康熙帝师陈廷敬,编《康熙字典》,传陈氏家训。明清两代诞生267位进士,哺育了王国光、赵树理等名人名士,鼎盛文风代代相传。
      晋城山川壮美、人杰地灵,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均气温23℃,年均降水量680毫米,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森林覆盖率40.3%,城市绿化覆盖率46.1%、绿地率43.6%、人均公园绿地17.3平方米,是太行山最绿最美的城市。旅游资源独特,现有20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29家A级以上景区,沁河流域分布着15万间明清古建筑、117座古城堡,保存完好、体量巨大、价值极高,素有“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的美誉。
      晋城资源富集、匠心独具。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和煤层气生产基地。无烟煤探明储量272亿吨,约占全省1/2以上、全国1/4以上。尤其是3#无烟煤,低灰、低硫、发热量高,有“兰花炭”的美誉。煤层气探明储量3706亿立方米,约占全省的1/2、全国的2/5;2021年产量42.6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69.6%。手工业历史悠久,冶铸业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阳阿古剑”就出自晋城,明清时期全国钢针的2/3产自这里。晋城珐华器与平遥推光漆器、新绛澄泥砚被誉为“山西三宝”。
      晋城区位优越、宜业宜居,是山西通往中原城市群和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郑太高铁开通运行,晋侯高铁正在争取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晋城机场高填方试验段建设已经完成,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形成。教育事业比较发达,高考连创佳绩,近年来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保持在25人左右,去年勇夺全省文科“双状元”,今年又包揽文理科“双状元”。城乡医疗一体化改革全省领先;全国首家实现市域公交“一元钱”乘坐全覆盖;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中国城市数字化治理百强榜等;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连续十年排名全省第一。
      奋进“十四五”,晋城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绿色转型的示范城市、能源革命的领跑城市、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城市、文旅康养的样板城市“六大战略定位”,用好系统化、市场化、生态化、特色化、精细化、品质化“六化工作方法”,突出抓好产业转型、项目建设、改革创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福祉、社会治理“七方面重点工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扭住转型不动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构建“1+5”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1”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用数字赋能煤炭、煤化工、钢铁铸造、电力等传统产业,重点打造煤炭和钢铁铸造双千亿产业集群。“5”是加快光机电、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力争全部迈向千亿。
      把光机电作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紧盯产值“3年500亿、5年1000亿”发展目标,从金融服务、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8个方面,制定出台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建立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设立100亿元光机电产业引导基金,完善了从标准地到标准化厂房,从要素配套到员工招募,从人才助力到金融支撑,实施全方位配套服务。特别是聚焦“机器视觉”和“硬质合金”两个细分领域,着力推进先进半导体、碳基新材料、超高速机器视觉等项目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10”产业集聚,光机电产业园二期、三期正在扩建。
      山西智创城6号,总投资11.1亿元,占地263亩,总建设规模29万平方米,分为A、B两区。A区是市科技研发基地,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承担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功能;B区是光机电加速器,建设面积24万平方米。目前智创城6号签约及入驻企业37家,超高速机器视觉技术世界一流,碳纳米管技术位于国际尖端,钨钢硬质合金材料技术是国家关键技术,锑化物第四代半导体技术国际领先。

    加快城市建设

      认真贯彻省委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按照“一体两翼、六大组团、多片区”的空间布局,启动实施总投资超千亿的城市建设三年行动,从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治理等5个方面发力,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山水交融的现代化城市。
      开展生态绿化品质提升行动。按照持续发力、压茬推进、梯次提升、全面拓展的节奏,因地制宜开展增花、增彩、增色、增景,新改扩建400万平方米的20个城市公园,提升改造47公里、350万平方米的6条生态廊道,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树种28万株、地被360万平方米、大地彩绘农田景观8000余亩,做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实现了从绿化到彩化、从单一到多样、从零星点缀到满眼皆景的生态质变,山水生态真正成为了晋城高质量发展的新底色。
      推进丹河新城高质量发展。丹河新城由金村新区、柳泉新区、空港新区三个部分组成,规划总面积52.5平方公里。其中,金村新区42.5平方公里,柳泉新区、空港新区各5平方公里。目前率先建设的金村新区起步区,规划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去年实现了“路网成、水系成、学校成、配套成、新城初成”,今年重点实施教育园区、回迁小区、商务中心、假日广场等39个项目,推动丹河新城加速迈入产城融合发展新时代,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山水交融、低碳智慧、绿色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道路交通畅连、公共服务提质、市政配套扩容,加快构建“三环两线两轴”骨干交通网,全面实施文化艺术中心、市人民医院易址扩建、全民健身中心等13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建设大水源、大气源、大热源等6大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有序推进434个老旧小区改造,治理背街小巷424条,拆除各类违建400多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6.52万个、便民充电桩2871个,建成启用智慧晋城调度指挥中心、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城市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今年九月,2022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作为永久会址,这是晋城市举办的第三届康养大会。大会群贤毕至,活动丰富多彩,影响力远达东北华南乃至海外,是晋城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一个绝佳载体和有效路径,得到了民革中央的高度肯定。
      借势一年一度的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晋城市坚持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聚焦“建设文旅康养样板城市”,构建了“一核、两环、两带、多片”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叫响“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其中,一核引领,即把中心城市建成全国知名的文旅康养城市,引领全市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两环串联,即中心城市环城生态圈和太行一号文旅康养环。两带牵引,即打造沁河、丹河文旅康养带。多片协同,即重点建设若干个高等级、复合型、特色化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片区。
      晋城市不断丰富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和旅游路网相结合的康养产品供给体系,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初具规模;王莽岭景区基础设施整治提升项目基本完成;“百村百院”康养特色村院各建成50处以上,大阳、松庙、杏则等美丽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三线路网”加快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阳城县、泽州县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沁丹两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带、环城水系清水复流“四大牵引性工程”。
      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五大配套系统已经建成(慢行、服务、景观、信息、农田财化),辐射带动重点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百万亩连翘抚育基地、中药材产业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正在成为生态路、观光路、文化路和致富路。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聚焦解决环境敏感问题,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古堡活化利用、交通网络提升、产业优化升级,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生态、交通、产业3个专项规划,15.2平方公里的先行区全面开工,重要节点工程明年全部建成,打造全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样板工程。沁丹两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带工程,“改污、改厕、改水”同步实施,268个重点村已完成治理;环城水系清水复流工程12条河流黑臭水体全面消除,6条河流完成综合治理。
      组建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设立市级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实施264个特优农业产业项目,清洁村庄比例达到93.5%,“四好农村路”建设领跑全国。
      大力发展特优农业,推进蔬菜、中药材、生猪、家禽、肉羊、蜂业六大特优产业集群建设,稳定甘薯、蚕桑、黄梨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抓好丹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北方食用菌生产基地、山西朔增万只种羊场等重点标杆项目,加快构建“6+3”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新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高平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开展“双百”乡村示范创建,启动20个美丽乡村和20个宜居乡村建设,真正让农业更强、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

    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竞争新优势。
      做大平台经济。围绕货运、商贸、餐饮、信息服务等十大领域,整合组建107家平台公司,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促进消费升级。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深入实施总投资280亿元的15个服务业龙头项目,万达广场、华谊兄弟星剧场建成投运,东滩会商业新地标加快建设,程颢书院文化新地标全面开工。纵深推进10个“一刻钟便民商圈”、20个夜经济专区、420个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支持60个大型商超运营升级,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发展现代物流。着力建设总投资205亿元的十大物流园区,蓝远、中通等4个园区全面开工,吸引大型物流企业进驻,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培育“三新”经济。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康养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中介咨询、会展服务、项目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30个特色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两个转型”,大力实施“数字晋城”战略,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今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650亿元。
      推进新基建布局。建成5G基站4320座,高质量升级算力中心,搭建城市智能中枢系统,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推进产业数字化。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年内完成200处煤矿采掘面智能化改造,2025年所有生产矿井基本实现智能化开采。抓好晋钢智能制造系统、三甲炼焦数字工厂、晋东南建投产业园等一批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推进数字产业化。“太行数岛”大数据产业园建成投运,安恒信息、北京千方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上市公司落地注册,大力培育机器人产业链、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智能呼叫、直播带货、无人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治理数字化。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5G+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拓展,重点打造智慧停车、智慧城管、智慧应急、智慧监管、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17个重点示范应用场景,城市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围绕“全省最优、全国一流”总体目标,对照国评省考指标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晋心服务”品牌。
      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全面推行承诺制审批“一本制”,每年安排6000万元资金用于政府统一服务事项办理,建立“五个一”项目审批服务机制(为每个项目确定一名项目长、组建一支管家团队、订制一套服务方案、列出一张要素清单、设计一个告知承诺模板),为374个项目量身定制全代办服务,平均每个项目节省时间3个月以上。
      推动“一枚章”向“一件事”迭代升级,优化调整122个“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套餐,承诺时限精减55.26%,环节精减54.83%,材料精减44.87%,跑动次数精减66.57%。探索推进“无证明城市”改革,围绕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加快推进现有证明清理规范和电子证照证明“免提交”。
      常态化开展专项整治,强力整治阻工扰工、行政审批、建筑施工和房地产、违法建设等领域突出问题,对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零容忍”。
      精准发力助企纾困,制定实施市场主体倍增“50条”、要素保障“76条”等686项具体举措,累计落实各类资金91.6亿元。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26万户,净增率排名全省第二,市场主体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晋城将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以跑马拉松的心态、以百米冲刺的激情,干在每一天、干好每件事,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

    崔振海 暴丽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21期

    • 第2022-11-20期

    • 第2022-11-19期

    • 第2022-11-18期

    • 第2022-11-17期

    • 第2022-11-16期

    • 第2022-11-15期

    • 第2022-11-14期

    • 第2022-11-13期

    • 第2022-11-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