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阴县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态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4.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7亿元,同比增长14.7%。
山阴县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坚决落实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围绕朔州市委打造“四大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决策部署,聚焦县委“三个主体功能区”“九大基地”战略核心,全力做好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文旅融合“三篇文章”,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培育,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具竞争、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兴业惠农
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山阴县坚持“特”“优”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聚焦产粮大县、畜牧大县发展定位,全链条、全要素提升种养加效益。
“我们通过科技引领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动富硒谷子产业向强、优、精、细方向发展,构建‘产供销’全链条发展模式,带动周边3个县、5个乡、2000多农户发家致富,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志龙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该县依托杂粮种植优势,倾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加大资金投入、品种选育、品牌建设力度,着力将小杂粮打造成为“致富大产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建立晋北有机旱作农业试验区和示范区,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小杂粮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尤其是黄花梁坡区独特的活火山土壤硒元素含量达国家标准的24倍,这块仅15平方公里的土地,滋养了驰名三晋、誉满全国的富硒小米。该县也凭此摘得“中国富硒小米之乡”的金字招牌。
目前,该县以谷子为主、豆类为辅的小杂粮种植面积达86万亩以上,杂粮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形成了富硒小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小杂粮真正成为了推动共同富裕的致富大产业。“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以科技支撑为引领,以特色品牌创建为突破口,全面打造全域化、全品种、全产业链的品牌农产品生产体系,力争把山阴杂粮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品牌。”县农特产品企业商会会长张志荣说。
黄澄澄的小米是该县农业的耀眼“明珠”,一株株艾草也变成百姓的“摇钱草”。在玉井镇史家屯村,虽然天气寒冷,但村民仍在田间来回播种艾草根,干得热火朝天,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史家屯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涛在艾草种植基地信心满满地说道:“每亩收入可达3000余元,今年我们种植了大约300亩,明年计划再建造一座加工厂,达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在线上线下打造自己的品牌。每年村集体收入可达50万元左右,村民户均收入可达3000到5000元。”
同时,该县依托精品小杂粮、现代设施蔬菜、生态养殖、特色经济林、优质牧草、高品质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高起点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颜值”和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描绘出一幅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画卷。
该县种植土豆18852亩、露地蔬菜14255亩,新建温室大棚60亩,发展水果经济林1648亩;深入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培育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17家,达到奶牛存栏稳定在8万头、肉羊饲养量30万只、生猪饲养量22万头、蛋鸡60万羽;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新业态,古城乳品、富硒小米、雁门香传统美食、老羊寨芦花鸡系列卤制熟食、众福缘苦豆豆香包,塞外火山土系列杂粮、织女泉土豆、喜大头富硒醋、马佳和西红柿罐头、百瑞源枸杞、“醇膳”牌燕麦片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各类展会上的新宠。
产业强力支撑,乡村振兴底气十足。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在山阴大地落地生根,映射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山阴人民播种幸福的种子,必将收获美好的未来。
创新驱动
跑出转型升级“加速度”
重大项目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牵引力大,带动性强。山阴县按照省委书记林武调研朔州市指示精神,结合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狠抓项目促发展,把开发区作为第一阵地,重点在碳基、钙基和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上聚焦发力,积极引进新材料“链主”企业,进一步做强“链长”“链核”,抢占制高点、塑造新优势,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公司将坚持绿色多元化发展,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争取在2022年底达到满负荷生产。”山西恒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诸葛启聚说。
山西恒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是山阴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引进的新材料产业项目。锂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中,行业发展前景良好。项目的落地投产,为该县锂电产业聚链育圈、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该县围绕打造“北方纤维材料之都”和全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充分发挥煤矸石、石灰石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玄武岩纤维等优势产业,坚定走好能源低碳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碳基新材料、钙基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陶瓷纤维、电池负极材料五条产业链条,构建起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链条矩阵。
开发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现有入园企业39家,规上企业38家,超牌、恒科、赢胜仅不到一年时间建成投产,跑出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加速度”。过去荒芜的盐碱滩如今厂房矗立,成了商贾向往之地。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山阴县高位推动密不可分,同高度重视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项目推进机制密不可分。
今年以来,该县落实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联机制,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活动,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切实提升产业承载力、要素保障力、开放创新力,全县发展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聚焦制约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对标“三无”“三可”要求,全面落实“五有套餐”,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跨域通办”和政务服务“双全双百”改革,优化“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运行机制,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应转尽转”,简易注销时间缩短到20天,有效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了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截至目前,该县共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205个,总投资318亿元,完成投资41.2亿元,转型项目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6.4%。
如今,从传统产业的深耕细作,到优势产业迅速扩张;从链主企业的快速成长,到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集聚发展;从新兴产业的日益崛起,到数字转型的全面升级,山阴县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业支撑的华丽转身,呈现出从产业规模集聚向产业全面升级的崭新局面。
守正创新
焕发文旅融合“新活力”
“文以载道,旅以致远。”近年来,山阴县依托境内明长城、汉墓群、旧广武城“三大国宝”,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龙头,围绕“塞上广武三千年、长城两侧是故乡”,通过加快山阴长城遗址遗迹保护与展示利用、推动广武长城文化博物馆、长城遗址遗迹基础设施建设、旧广武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长城1号旅游公路、滑雪场建设等重要文旅项目,牵引明长城、广武城等景点升级、线路升格,建设长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长城边塞文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抢抓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有利契机,加快推动总投资15.6亿元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配套项目建设,长城博物馆、长城遗址遗迹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旧广武历史文化名村全新亮相,文旅融合新业态初具规模。
该县以文旅融合理念推进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新建的广武国际滑雪场位于广武镇天圪老村南山,地处北纬39°黄金滑雪带。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文旅并重,诗和远方携手前行,将滑雪场通过长城1号旅游公路与周边明长城、雁门关、广武古城等历史古迹深度融合,整合文旅资源、冰雪资源,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属性、承载历史文脉的国际化大型高山滑雪场,构筑一幅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唯美画面。
冬月时节,备受关注的广武国际滑雪场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工人们开足马力全力施工,确保工程如期交付,投入运营。
“广武国际滑雪场首期在今年的12月20日正式营业,首期迎来30万平方米的大面积造雪,分为初级教学道、初级道、中级道和高级道,共开设16条雪道。同时,还配备两条索道,朋友们关心的酒店、餐饮等都会在首期实现。”广武国际滑雪场市场部专员刘兴乐说道。
据了解,广武国际滑雪场首期最高点海拔1400米,垂直高差逾300米。滑雪场拥有大型进口压雪机2台、造雪机35台,建成后,日接待能力超过6000人。
此外,该县以“旅游+”为撬动点,推进跨界融合,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水平,积极打造以广武长城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规划建设一批养生、养老康养小镇,不断创新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森林避暑等新业态,积极构建春花、夏绿、秋果、冬雪的生态休闲康养产业体系,实现“快进慢游”深体验,推动蝴蝶谷、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更多独特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转化为高品质旅游打卡地。
如今,徜徉山阴,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正在成为新的文化地标、镶嵌在万里长城上的璀璨明珠!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山阴县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文/闫文靖 图/山阴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