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位于阳泉市,在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育院校和“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基地”,高质量推进了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鉴于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所处区域的发展密切相关,我院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已逐步将省情教育融入办学实践,帮助大学生科学认知省情、增进家国情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管理水平,为实现学院“十四五”发展目标以及今后更长时期的建设发展,努力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一、学院开展省情教育的做法及问题
(一)做法:
1.将宣讲任务穿插于“形势与政策”(以下简称形策)课中。此前讲授过“山西省疫情防控形势与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建设清廉山西”等教学专题。
2.实训实践教学担负着山西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的任务。思政实践课通过本省市的爱国主义、乡村振兴以及优秀企业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本省市的资源开发、行业发展以及先进事迹,让大学生体验省情和学习服务群众。
3.“就业指导”课会涉及本省市就业政策或信息以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政策等。
(二)问题:
1.省情教育设置分散,没有统一体系。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偏重科技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训练, 轻人文教育的问题,对作为人文社科通识教育类的省情教育甚少关注,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育人体系。
2.思政理论课仍旧遵循国家统一方针,重世情、国情、党情教育,轻省情教育,未能根据区域服务的办学定位设置自有动作,对形策课以及全院省情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滋养。
3.作为开展省情教育主要依托的“形策”课自身没有积极担当作为。形策课每学期授课时间短,若依托该门课程“单打独斗”,教育效果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受限。
二、形策课作为学院省情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分析
(一)育人目标的同向性。省情教育是国情教育地方化的体现,目标是帮助大学生了解本省基本信息、发展规划和社会建设实践要闻,强化家国情怀,服务本省发展。“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首要定位。形策课想要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就不能悖离本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见,二者的育人目标是同向而行的。
(二)理论引领作用。形策课允许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根据每学期教学用书进行常规教学,也可根据教育部或教育厅传达的政治任务临时插入专题教学,教学材料由教研室集体备课形成并且通过学院党委审查。其中涉及的中央对我省发展的指示精神、我省制定的战略部署规划、存在的挑战和机遇分析等部分,对学院省情教育工作具有理论引领作用。
(三)师资力量利于拓展全院工作。形策课师资队伍规模庞大,成分多样,既有专职思政教师,又有学院领导和各系党团书记、辅导员。其中,学院领导对省情校情有深入认识,各系党团书记、辅导员与学生和专业联系多。他们除形策课外,还讲授就业指导、劳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专业课等多门课程以及负责指导课外活动,有利于全院范围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省情教育。
三、以形策课为中心一体部署学院省情教育
(一)资料库、人才库、师资和管理。高校省情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易导致工作力不从心。应对措施包括:落实专项费用,安排专门场地设立省情资料库,改善掌握资料相对匮乏的状况;组建包括学院领导、部分任课教师和校内外专家学者的省情教育人才库,开展教学研究;定期开展培训,提升任课教师的省情素养;全院省情教育工作由形策课教研室代为管理。
(二)将省情教育纳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山西应用型本科思政理论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主动跟进我省高质量发展战略,立足学校和区域发展,加快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为解决好本区域问题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持。
(三)以形策课教师为纽带组织和创新工作。1.结合我省基本省情、本省市发展规划、学院发展以及就业形势讲授各门课程。2.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展览、校报、广播站、专题讲座、报告会等舆论工具及手段宣传省情。3.组织收看收听本省电视电台节目,“爱我家乡”演讲、征文或短视频比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课后实践活动。
(四)个性化教学。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对我省发展的认同度参差不齐和就业地点的选择差异会影响其归属感。形策课在备课环节中有必要分析外省学生对我省的发展诉求及择业意向,制定出贴合实际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山西地方应用型本科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根三晋大地办教育,积极创新省情育人工作,为我省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培育新动能和新优势。(作者: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张瑞娇 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