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1月5日,吕梁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了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开启了吕梁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的新征程。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势力”
一座城市,只有站立在产业坚实的肩膀上,才能企及更远处的风景。
2023年,吕梁将继续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之路上蹚出一片新天地。
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吕梁落实省委能源“五个一体化”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吕梁市能源革命行动方案》落地见效。坚决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责任,持续提升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深入实施传统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行动,不断延伸焦化产业链条,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推动光伏、储能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
在加快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吕梁将全力打造铝镁、特钢、装备制造、氢能、煤成气、碳基新材料、固废利用、白酒、医药等工业经济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多元支撑产业格局。围绕省委部署的省市联动重要抓手,扛牢主体责任,依托兴县铝镁产业园区,加快打造百万吨千亿级铝镁产业集群。
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方面,吕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争当我省数字化转型排头兵。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字产业体系,推进省级超算中心升级改造,拓展数据应用范围,持续打造“数谷吕梁”。
聚焦产业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强磁场”
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是“气候”,企业是“候鸟”,哪里环境好,企业就向哪里聚集、要素就向哪里流动、人才就向哪里汇集、产业就在哪里配套。为了让“软环境”更软,让“硬条件”更硬,吕梁今年要打出一套“组合拳”。
狠抓政策落实,加快消费恢复和服务业复苏。吕梁顶格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助企纾困、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帮扶力度,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铁路集运站和专用线项目建设,支持网络货运平台企业发展,启动碛口、杏花村国家5A级景区创建,全力抓好10个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推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段全线贯通。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持续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吕梁深化校地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围绕重点产业链系统构建一批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进一步做实人才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办好吕梁职业技能大赛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和“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要求,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以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抓实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扩大有效投资。吕梁加快今年全市拟实施的227个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和开工,推动太绥高铁年内开工,推动祁离高速全面复工、汾石高速主体完工、离隰高速建成投运、国道209线吕梁新城段通车。持续做强开发区项目建设主阵地,旗帜鲜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留住用好本地雄厚的民间资本,推动市场主体扩数量、提质量、增效益、优结构。
环境优了、口碑好了、项目多了,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吕梁,正成为一片投资兴业的沃土。这片具有无限潜力的土地将越来越热!
发力环境改善,让百姓的幸福感更立体
如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加真实?
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吕梁加快推进黄河流域二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家储备林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国土绿化。深化重点河流流域综合治理,确保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标准。加强平川四县空气应急联防联控,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全域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吕梁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稳定运行,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零填埋。
加快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中心城区提质,提速城中村和老旧片区改造,推进吕梁新区城市场馆、路网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高质量推进大县城建设,支持孝义、交城创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继续推进农业保险全覆盖,扎实推进农业“特”“优”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拓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强化法治教育。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水平。突出做好稳就业工作,持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加强文化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不断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本报记者李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