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预计达到82.2亿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4787元、增长6.5%……新年伊始,太原市农业农村局就定下了今年的发展目标。
今年,太原市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坚持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全力稳定生产保供给、巩固成果守底线、加强建设促振兴,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宜居和美,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强化科技支撑,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是关乎国运民生的头等要事。
今年,太原把稳粮增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强菜、优果、兴牧、扩药”,做到保总量、保多样、保质量。
稳粮方面,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6.64万亩,整治撂荒地2万亩,推进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5000亩,粮食播种95万亩,产量2.5亿公斤以上。
强菜方面,持续抓好“万亩千片百园”设施蔬菜建设,新改扩建设施蔬菜5000亩,完善14个蔬菜基地基础配套,引进推广高附加值蔬菜新品种1000亩,提升夏季蔬菜外销品种和数量。
优果方面,加快中低产果园改造和优质高端水果新品种引进,持续扩大清徐葡萄、阳曲水蜜桃、古交华阴杏种植优势,引导发展樱桃、草莓、西梅、鸡心果等高端水果,推动水果产业增优增量。
兴牧方面,创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10个,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10个,带动肉蛋奶总产量14万吨以上。
藏粮于技,太原市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启动建设现代种业科技示范区,拓展优质种子地展博物园功能,扩大玉米、瓜菜等优质种源供应。推广新品种10个、新技术10项,建设五彩旱稻研发基地,加快晋臻等有机肥推广使用。发展生态种养一体牧场,新建鱼菜综合种养温室100座和IPRS高效循环水生态养殖槽20条。
优化生产布局,提升农业产业质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太原将在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方面进行调整,强化农业设施装备,推广先进科技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
加快推进“娄烦马铃薯”向种薯繁育调结构,建设1万亩种薯繁育基地。扩大古交林麝养殖规模,提升沙棘、中药材种植品质。大力推动“清徐葡萄”向二、三产业融合,规划葡萄汁、葡萄酒精深加工项目,发挥“葡萄文化旅游节”带动作用,扩大鲜食葡萄种植基地规模和档次。推进“阳曲小米”向精深加工调结构,加快即食小米粥、小米休闲食品研发与加工,进一步拓展价值链。
不仅如此,太原将在六城区分类打造休闲采摘、观光体验、生态康养等高附加值综合基地。坚持品种超前、技术超前、质量超前,鼓励引导各地开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滩涂及荒山荒坡,积极发展特色化、精细化、高效化庭院经济。
在优化生产布局的同时,太原市坚持主体投入和财政引导相结合,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优化产业集群布局,让农民在各环节共享增收成果。
在杏花岭区布局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支持水塔、紫林、东湖等酿品龙头企业新改扩建生产线,打造以清徐县为核心的酿品产业集群;发挥蒙牛(太原)、九牛牧业、维尔生物等乳品加工企业带动作用,形成小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为重点的乳品产业集群……
同时,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档升级,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原料供给、订单合作、市场共享、品牌共创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延伸产业链各环节中共享增值增效成果。
完善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太原市将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太原市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选树典型,打造样板,实现“户有典型、村有标杆、区有示范”的目标。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一批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夯实光伏工程,强化金融帮扶,做优做强“阳曲家政”等劳务品牌。选树一批在有效衔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农户和集体,带动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立足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改造农村厕所8708户,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4%。
持续开展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创建工作,培育选树一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美丽宜居村庄,力争创建2-3个国家和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打造20个市级优化提质型美丽宜居示范村。全面建设完成已确定的20个示范标杆型美丽宜居示范村、3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廊道。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号角,太原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调整产业发展结构,聚焦“立足太原、加工全省、服务全国”的站位担当,争当全省特优农业排头兵、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样板。
本报记者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