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今年,阳泉进入新一轮机遇期的大势不可阻挡,随着宏观经济政策叠加发力、中部城市群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全市战新产业蓬勃发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高质量发展的韧性更强、后劲更足。阳泉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做好十方面重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阳泉贡献。
2023年,阳泉具体将怎么干?今天,本报用图表形式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2023年工作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阳泉贡献。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2023年做好十方面重点工作
1 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夯实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推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坚决完成能源保供任务,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体系。
推动装备制造业延链强链
煤机装备,推进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通用装备,加快技改升级;光伏装备,加快引进上下游企业。
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打造平定张庄、高新区庙堰两个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区;大宗固废利用产业集群,推动绿色循环产业集聚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新型半导体产业,大力发展铝合金深加工产业,做大碳基新材料产业。
建强开发区主阵地主引擎
滚动开展好“三个一批”,抓好新兴产业谋划和在建项目投产达效。高新区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力争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考察名单;平定和盂县经开区在全省排位稳步提升。
发挥链长制专业镇集聚作用
链长制突出龙头引领、联动发展。聚焦九大产业链,专业镇突出一镇一策、梯次培育。重点培育耐火、砂陶、新能源电池、矿用系列材料等市级专业镇,争取获批省级专业镇。
2 全力扩投资促消费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强化项目第一支撑
抓实谋划储备,围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六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九大产业链。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建立招商专班,构建市县一体招商大格局,探索招商部门“三化三制”改革。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落实好省促进民间投资40条政策,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优质项目,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
广泛开展促消费活动,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再谋划打造一批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夜经济集聚区,不断提升城市“烟火气”。
提速发展文旅产业
实施百里太行山水画廊项目。举办首届文旅发展大会、第二届红色文创设计大赛、娘子关女子半程马拉松比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自行车大赛。
培育壮大服务业新业态
发展直播经济,壮大楼宇经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全力推进数智新城建设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涵养数字生态
编制数智新城发展规划。出台支持网络直播等产业发展政策。积极创建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经济园区,成立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构建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体系。
夯实数字基建
打造“双千兆”网络城市。加快云峰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全市服务器规模达到30万台。
集聚数字产业
依托中电产业园引入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电子信息智造类企业,加快车路智行创新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动无人驾驶公交车、出租车、售卖车示范应用量级提升,在物流、矿车领域布局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发展大数据与软件服务业。
加速数字转型
完成16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推进6座智慧矿山建设。加快智能网联重载货运车路协同试点建设。培育一批数字农业示范企业。
拓展智慧应用
深化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ETC智慧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一网统管”。
4 全力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平定华远陆港、盂县亿博物流园项目,实施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提质工程,支持县域商业体系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实验科研楼项目。
打造市场主体集聚平台
今年重点打造四类平台,即乡村e镇、农业龙头企业、文旅康养集聚区、高水平“双创”平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完善“互联网+监管”,实施好营商环境3.0版改革。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全面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方针,落实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涉企政策“一站式”平台,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建立完善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
5 全力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快商贸流通类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公益类企业降本增效,推进粮食企业改革,支持融盛集团做优做强,健全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健全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构建普惠性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政府融担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强化穿透式监管。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落实中部城市群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部署,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融入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新增“晋兴板”挂牌企业10家,争取优秀企业挂牌“新三板”。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开放平台,推动阳泉市“三机一架”、树脂磨具等优势产品出口,持续加强与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往来。
6 全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振兴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潜力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实施办学条件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稳妥推进新高考改革,职业教育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发展、集团化办学,启动山西特殊教育产教融合中心建设,支持“一本两专”推进应用型院校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完成智慧教育平台和13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
引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制定激励企业引才育才配套办法,促进产业人才集聚。
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在无人驾驶、智能终端、新能源电池等领域设立一批省级研发平台,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再培育高科技领军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达到160家、220家以上。
7 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建强中部城市群东翼
加快基础设施互通,建设山西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门户枢纽。积极与其他四市开展一体化招商,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铝镁精深加工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加强文旅协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加快推动城市扩容升级
以“一城一带”为重点,推动中心城区北拓南融。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继续开展城市体检。加强城市精细管理。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决扛起稳粮保供责任,加快发展“特”“优”“精”农业。建设十大富硒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富硒农产品认证达到100个;打造20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100个乡村治理示范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乡村特色产业示范村15个,脱贫人口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8 全力改善生态环境 擦亮高质量发展新底色
有序推进碳达峰阳泉行动
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完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功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砖瓦工业污染防治;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桃河水质提升及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快推进市污水处理厂新建;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重金属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进山底河、瀑里村老窑水治理。
持续做好“两河四山一泉域”生态保护
实施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工程,完成造林16万亩,深化“五水综改”,大力推进非煤矿山整合,保障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有序修复。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节能减排降碳全民行动。
9 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促进就业增收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孵化等基地建设,举办好星火创业大赛,叫响木子管家、阳泉月嫂等特色劳务品牌。
强化社会保障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全面实施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完成市殡仪馆迁建项目。
建设健康阳泉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三医联动”。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新建、市三院改扩建,抓好15个省级重点专科、10个省级标准重点专科、71个市级重点专科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繁荣文体事业
持续推进“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市体育场、体育馆提质改造工程,完成射击射箭馆后续工程,打造“漾泉”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品牌赛事,努力在省十六届运动会上取得更好成绩。
10 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 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
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稳妥有序执行“乙类乙管”。全面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持续深化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治理。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健全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制度,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