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科技助推医疗改革

——“行走的医院”项目打通方山县农村优质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陈医生,我感觉有点心慌、气短、头晕,你能不能来看一下?”“好,你在家里等着,我马上过来……”6月8日,方山县北武当镇韩庄村村医陈彦接到村民曹刘海的电话后,迅速背上“全科医生助诊包”出诊。
  陈彦知道65岁的曹刘海患有糖尿病、脑梗,但给他检查身体后松了一口气:“老曹,你看检查仪器上显示的数据,你的病理指标稍稍偏高,但还在正常范围内。最近一段时间,你一定要饮食清淡、按时用药,明天我再给你挂个专家号看看。”
  “我们村距离县城26公里,离北武当镇4公里,村民就医多有不便。像老曹这样的患者,县医院的医生建议他3个月接受一次检查,但是他半年多才去检查一次。作为一名村医,在设备、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我也没有办法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陈彦说,“2022年9月,‘行走的医院’项目落地我县后,给我发放了‘全科医生助诊包’,解决了诊所设备不足,特别是我医疗经验不足的难题。我可以将患者的检测结果上传给上级医院,让专家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诊断,给出合理的医疗建议。”
  据方山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局长李建军介绍,“行走的医院”是在中国农工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西部振兴与发展办公室、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扶贫与发展委员会的指导支持下实施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升项目。
  依托该项目,西京医院、唐都医院、安贞医院等9所三甲医院每天免费向方山县的患者提供100个远程门诊专家号,还为90个行政村的村医每人提供了价值近18万元的“全科医生助诊包”和一辆电动车,让他们能及时为患者进行心电图、彩超、生化等40余项医学检测,建立了“村医现场操作、县级医生诊断、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的医疗模式。通过该模式,真正把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质服务送到病患村民身边。与此同时,该县建成了基层乡村健康综合服务调度中心,村民有就医需求时,只需扫描提供村医上门服务的“宜键180”二维码,再一键呼叫村医或预约村医上门服务,就近村医即可背包上门服务。
  陈彦对这项医疗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去年10月,我接诊了患者梁平平,用‘全科医生助诊包’给他做了心电图等检查后,随即与西京医院专家贺源通过‘行走的医院’远程门诊进行了视频会诊,贺源给出了用药指导和建议;今年2月19日,村民段新贵来到村卫生室,说自己最近乏力、视力下降。我用仪器检查后,疑似他患了糖尿病,随即预约了中国志愿医生赵玉兰的专家号。针对段新贵的病情,专家赵玉兰认真给予了解答。”
  据陈彦介绍,以前他只能凭借经验给患者治疗、用药,往往只能缓解疾病表征。为让病人获得进一步治疗,陈彦建议他们去大医院检查,但他们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听从他的建议。陈彦欣慰地说:“自从有了‘行走的医院’,我们村医也能用仪器为患者检查疾病,还能根据检查结果与专家进行远程会诊,这样就更利于从根本上治疗患者的疾病。”
  长期以来,医疗资源的集中、不均衡一直是制约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障碍,作为破题之局的“远程医疗”却受限于“最后一公里”,造成优质资源、先进技术难以真正下沉到基层。为配合“行走的医院”项目实施,方山县医疗集团建成县级区域远程医疗中心,并在各科室配备了完善的远程门诊系统,让县级医疗机构切实在该项目中担起承上启下职责。同时,对全县228名村医进行了集中培训。截至目前,村医对“行走的医院”相关设备熟练使用率超过90%。
  设备的普及带动了方山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县医疗集团通过实时传输数据、实时指导诊疗、定期培训、同质化管理,构建了县乡村分级诊疗新体系,让县级医疗服务前移到村乃至群众家中。特别是乡村医生成为县级医院和上级医院专家的助理,县级医院专家和医生成为乡村医生的后盾,真正做到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为有效解决基层群众就医看病难题、提升诊疗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方山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副局长王志云介绍,“行走的医院”项目运行8个月来,累计远程会诊服务941人次,远程心电协诊1118人次,助诊包健康监测服务11041人次,检查项目42567人次。在初筛疾病、突发疾病远程救助指导、慢特病用药调整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惠民效果。据统计,8个月来累计为患者免除会诊费用近30万元,节省检查费用、患者外出就医成本135万余元。
  王志云表示,方山县在推进“行走的医院”项目中,探索建立了“1+4”运行机制,县政府在光伏收益利润中切块100万元用于村医在项目实施服务中的各类资金补贴;制定了村医进出管理、资产设备管理、远程会诊管理、项目培训管理等4项管理制度。此外,项目运行中设备仪器使用所需试剂耗材、人员培训等费用全部由县财政保障,在“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口号下,“行走的医院”项目在该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行走的医院”“全科医生助诊包”不仅让村级医疗机构拥有了技术保障,让老百姓在家就能享受常规健康检查,还让“远程医疗”服务彻底延伸到了老百姓身边,“行走的医院”庞大的远程医疗服务支撑成了村级医务工作者坚实的后盾;乡镇级医疗机构掌握了辖区患病群众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以随时进行健康干预;县级医疗机构对于辖区医疗卫生工作的指导服务能力更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让县级医疗机构也拥有了大数据分析辖区群众健康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将县域范围内优质医疗资源铺向基层群众;三甲医院专家相隔万里就能为受限于各种因素无法远行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并且通过远程门诊这个“实践课堂”,让基层医务工作者跟随式学习,形成一堂堂生动的医学课程,切实提高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带动了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方山县人民医院院长赵建云说:“‘行走的医院’让全县的分级诊疗制度得到了落实,也让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的现象得到了解决。从村医入户最前端开始建立医防融合机制,从以前的‘小病不治、久拖不治、大病没办法预警’到现在的‘疾病初期早干预、慢病规范化治疗’,群众花的钱少了,走的路少了,获得的健康保障更强了。”
  “让曾经的赤脚医生穿上科技的铁鞋”是“行走的医院”项目的宣传语,也是如今方山县广大群众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切身体会。“给医生穿上的科技铁鞋,也为我们插上了健康管理的翅膀。”患内风湿性关节炎的韩庄村60岁老人刘香保说,“‘行走的医院’真不赖,小病不用出村啦!”
  “近3年,方山县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多方整合资金、引进社会资本,累计投入4.5亿元,新建县人民医院和大武镇卫生院,新增床位400余张。提标乡镇卫生院8所、村卫生室97个,新配备10辆救护车和一批医疗设备。”方山县副县长呼鹏燕表示,搭乘“行走的医院”快车,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县人民医院、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的互联互通,打通了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推动了方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肖继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8期

  • 第2023-06-07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5期

  • 第2023-06-04期

  • 第2023-06-03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6-01期

  • 第2023-05-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