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塞上绿洲”右玉,仿佛走进森林、村落、农田组成的生态画卷,浓浓绿意扑面而来。
“如今的右玉是‘天然碳库’。”不久前,右玉县林业局局长刘占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最近,右玉整合了40.49万亩的碳中和示范林,并积极推动第一笔‘生态林折算成碳减排量’进行交易,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
右玉的巨变,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增绿,不断提升造林质量,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筑牢京津冀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绿色生态屏障的典型案例,也是我们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呼得到好空气”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扣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山西建设为统领,以“两山七河一流域”为重点,统筹全生态治理,按下生态文明建设快进键。
全省林草系统着眼生态脆弱的现状,把植树造林、绿化国土、美化家园作为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每年营造林400万亩以上,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5542.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57%,森林和草原资源总量明显增加。
虽然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是距离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化的诗意生活还有一定差距。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努力让三晋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依然任重道远。
这就需要全省上下大力建设“绿色国土”。在城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在山区,要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遏制生态系统退化趋势,让山水林田湖和谐共生。
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要积极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兴林草、护生态的践行者,努力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刘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