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两个多月,壶关县店上镇“壶关县红太阳农旅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两周年啦!
看到公司运转正常,发展趋势向好,一年比一年赢利、村集体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店上镇党委书记陈虎斌和14个村的干部不禁同时松了一口气:“‘摸着石头过河’是很让人担心的。”
壶关县店上镇是有名的“西红柿小镇”,全镇38个村2.98万人,有蔬菜大棚6000多座,是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山西省农业产业强镇、山西省电商强镇、长治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长治市“十佳”特色农业乡镇,是壶关县旱地西红柿“乡村e镇”核心区。如今,该镇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又创出了新路子。
受制于项目、人才、资源、区位等因素影响,全镇38个行政村发展并不均衡,有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小而慢。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中,单打独斗异常艰难,也很难成气候。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直是店上镇党委、政府的中心议题。
近年来,各村账面上都有几十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如何用好这些资金,各村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单个干”不如“一起干”。陈虎斌通过调研发现,各村“各吹各的调”,“调门”不是越来越高,而是越来越小。为避免出现这种“资金花了收益小、群众意见越来越大”的现象,镇党委、政府决定,打破村域界限,把产业资金集中使用,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提高资金、资源利用率,推进资金变股金、村委变股东,实现资产稳定收益和保值增值,确保14个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说干就干。一是强力推动。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任组长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各村力量,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具体措施,激发14个村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是考核促动。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年终考核,促使各村党组织书记责任上肩、工作上手。
三是激励驱动。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与绩效考核、村干部报酬、评先评优挂起钩来,对年度考核优秀的村干部,按照不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给予绩效奖励,努力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镇、村两级干部体现出了很强的执行力。
镇党委坚持“党委统领、集体领航、整合要素、集体增收”,于2021年9月组织引导7个村成立了全县首家乡镇级平台公司——壶关县红太阳农旅开发有限公司。
设立股东大会,激发“组织活力”。自己的钱让别人花不放心,为此,“红太阳公司”设立了股东大会,制定了公司章程;7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股东,选举产生执行董事1名、监事1名,聘用总经理1名,吸纳8名大学生村官为综合部成员、2名离任村支书为园区管理员;制定了重大决策管理、财务报销等多项制度,搭好了运营架子。
创新推进举措,增强“内生动力”。一是管活资金。按规范流程,把产业资金出借到公司融资平台,整合14个村集体和1个移民小区产业发展资金970万元,将村集资金管好、用活。
二是盘活资产。开展清产核资,重点清理闲置的村办小学、合并村的办公楼、集体厂房。通过“清化收”专项行动,对7个村被无偿占用的村集体资产,在规定时间内全部收回。把固村村的闲置办公楼作为公司办公地。
三是激活资源。公司量体裁衣、渐次发展、规模经营,流转684户农户1700亩土地,投资107万元购置13辆、撬动400万元整合50辆农业机械开展农业全流程托管服务。
四是用活人才。7个村的村干部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确保全程透明。同时,吸纳种植能手、销售经纪人、农业专家共计50余人,建立人才库,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38名驻村大学生每周召开研讨会,为发展集体经济献计献策。
五是谋活长远。布局了“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建设一个乡村振兴孵化基地、十个田间地头市场、百亩种苗繁育基地、千亩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万亩农业托管基地,延长旱地西红柿产业从育苗、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实现主导产业由农户“自发种植”到园区“规模发展”。
壶关县红太阳农旅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对于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具有“破题”意义。公司的创立,是店上镇林青庄村、固村等14个村区域“创新融合、整村推进、连片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一个缩影,使壮大村集体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坚持村企结对,巧借“外部助力”。一是“保姆式”服务。成功引进4家企业与1家农科院,落地种植、育苗、加工、科研、培训、直播带货6个项目。在项目落地中,2021年镇政府仅用一周时间,就为大明汇农公司协调流转土地153亩,提供“三通一平”服务。
二是政策扶持保障。为4家企业争取省级资金支持400万元,为园区种植户提供472袋价值10多万元有机化肥,并缴纳3万余元种植保险。
三是培育市场主体。为5家企业提供应急周转资金275万元,发展四季棚、深加工、民宿等农业项目。
四是设立创业扶持资金。为5户缺少资金、起步难的种植户提供创业扶持资金53万元。
“有了镇党委政府的帮助,项目前期申报、洽谈、落地等难题都得到了顺利解决,建设过程很顺利。”红太阳公司运营负责人马建利说。
眼下,在店上镇6000多座蔬菜大棚里,勤劳的“新农人”忙着打理旱地西红柿、西葫芦、黄瓜、豆角……一个个蔬菜大棚不断释放出乡村振兴的巨大潜能。
“以前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少,遇事就得向群众伸手,使得干群关系紧张。现在,14个村加入‘红太阳公司’后,村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我们说话办事都有了底气!”陈虎斌感慨万千。
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发展思路决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效、成色。
“以前干农活,一年只能挣个吃喝钱,现在在园区承包十来个大棚,净收入在20万-30万元以上。”梭水底村村民关昭政承包了12个大棚,每天都采摘1500公斤左右西红柿。
“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真是太好了!”承包户杨安心非常高兴。
目前,“红太阳公司”已带动500余人就业,按照每人每天100元的标准,按日结算,村民天天能见钱。
产业兴旺,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足。
一是收益多元。通过大棚承包、土地流转、市场租赁、农机托管服务、农民培训、创业扶持等业务,“红太阳公司”2022年收入达86万元,2023年预计可达122万元。
2021年以来,有36人承包了280个蔬菜大棚,种植旱地西红柿、西葫芦、辣椒、黄瓜等果蔬。经过一年多发展,如今,7个村的设施蔬菜事业干得风生水起。
二是按比分红。公司按照入股村与投资村投入本金的6%进行分红。2022年,7个入股村、1个移民小区共分红23.4万元。今年可带动7个入股村、4个投资村和1个移民小区分配收益44.4万元。
三是联农增收。公司把西红柿大棚承包给26户种植户,户均年收益10万元;带动684户土地流转户年分红2500余元,总计163万元;带动2000余名务工人员年均增收1.2万元。
名声在外客自来。公司建成“旱地西红柿园区”后,先后有数十家农业企业前来咨询洽谈。目前,有6家企业和1家高校院所落户,补齐了育苗、加工、营销各环节产业短板,开启了产学研发展模式。
大明汇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年育苗3000万株的种苗繁育基地,根据“订单”培育;有好柿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建设果蔬汁饮料生产线项目,更是“以订单”定“产量”;豆豆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建设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项目,现场接受“线上+线下”订单;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建设“粮+畜+种+养”综合应用研究项目,推动农业要素综合循环利用。
本报记者杨素英 通讯员崔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