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晋中讯 汨汨清水,润泽乡村。近年来,祁县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水源地工程建设、推动城市管网向村庄延伸、健全水质检测监测体系、优化长效运行管护机制……立足人民群众对水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打通输水关键环节,织密入户输水网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祁县古县镇王贤村87岁的村民曹中荣老人在灶台上接了水,准备烧锅煮饭。现在的他身体健康,生活过得不错,但在以前可不是这样。他说:“现在接水方便了,水质又好,之前喝的是井水,井水含氟量高,经常身上疼痛,现在水质改变了,水质量也高了。”
以前,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吃水难的问题,祁县的很多村子都修建了小型水塔,将地下水抽上来送进农户家。由于缺少专业的净化设备,饮用水存在锰超标、含氟量大等问题,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祁县水利发展中心主任赵宝祥介绍道:“2019年前后,祁县开始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项目,打破原来各村吃各自地下水的格局,统一使用子洪水厂经过净化的水。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用了3个月时间进行扩建,达到目前日处理5万吨的规模。”
10多米宽的数字大屏上,“智慧水务管理平台”显示着各项数据。整个系统分为制水、机组控制、水质检测、紫外消毒、区域供水站等模块,硝酸盐、原水浊度等关键指标可以实时动态呈现。
标准化建设,是集中供水管网工程建设的关键词。在街巷入口处的墙上,写着用水服务热线电话、贴着管片供水负责人的明白卡,“多户联表”码得整整齐齐,还配有用作传输故障信号的无线接收器。“全县3000多公里长的供水管网,全部采用统一材质、口径的水管,不仅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也方便日后的统一管护维修。”赵宝祥说。
水好了、入户了,如何让乡亲们接受付费用水,就成了农村饮水工程能否长效运行的关键。为此,祁县成立122个村级节水协会,在本村水费中提留10%,用于节水协会日常开销,解决村级供水运行管理缺位问题。如今,“以水养水”步入正轨。村民们慢慢养成了良好的用水习惯,注重节约使用每一滴水。
王贤村村民郝兔林说:“我们在微信上就可以交水费,剩余水费不到1.5元时,手机上就会提醒。这个微信软件挺好的,我们也能操作,挺方便的。”
目前,该县构建了农村供水工程保障网、数字信息网、管理服务网,基本形成农村供水现代化保障体系,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用水问题解决了,村里的人居环境也更好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幸福感大幅提升。(高力刚 范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