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 第9集

中国传统村落——方山县张家塔村

  • 张家塔村街道

  • 纪录片《张家塔》剧照

  • 扫描二维码观看纪录片

  • 张家塔村一隅

  •   

    编者的话
      本报全程4K拍摄的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为主题的“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张家塔》,7月1日在本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以及山西古村落微信公众号等26个新媒体平台全域展播。今日推出“特别报道”专版,以飨读者。
      本报“留住记忆、留住乡愁”摄制组将陆续走进全省1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19个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敬请持续关注。

    拍摄手记

      《张家塔》7月1日上线了。
      这是摄制组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片子,也是投入时间最多的一部片子。
      为了挖掘张家塔的历史脉络,摄制组从一张张家塔保存下来的清代村里四兄弟的合影照片,用情景剧再现了张家塔村生活、甬道、结亲、收获粮食的生活状态。先后用了20多位演员,而且我们坚持都是本村的村民做群众演员,用了很多道具、服装、马匹。摄制组先后四次在张家塔村深入采访,设计场景,确定方案。
      驻村拍摄,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拍摄方式。因为拍摄是起早贪黑的,驻村就可以随时随地捕捉光影、捕捉村里生活的精彩瞬间。张家塔的拍摄我们在村里住了九天。我们住在老乡家里,老乡穿上服装就是演员,脱下服装就给我们做饭。九天的生活,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生活生产,也拉近了感情,某种意义讲,我们是在传承了深入调查研究的新闻老传统。
      我们甚至能熟练地指出谁住在哪个院子,很多村民我们都是直呼小名。
      拍摄完成的前一天夜晚,碧空如洗,晚霞正红,夕阳醉美。红灯笼点缀着院落若隐若现,天空布满星星,我们记录下来这良辰美景。
      电脑里展现出星轨在张家塔上空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圈,就好像为我们的拍摄划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仰望星空,一梦星河。如梦张家塔。

    马正

      中国人对幸福有着独到的理解,一个福字,就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全部需求。
      有风调雨顺的日子,有满仓的粮食,足以构成乡村生活的幸福场景。
      远远望去,建在山坡上的张家塔村像一个倒挂的福字,暗合国人福到了的含义。所以,张家塔人习惯于把他们的村子称为中国第一福村。
      在村子中央一座院子的照壁上,用砖头雕刻着由十二生肖组成的“德”字。十二生肖是什么?是中国人的属相,每个人都对应一个属相。把这样的德字刻在照壁上,刻在张家塔人的心坎上,就是要把每个人的行为举止融化在德字中,这不正是张家塔人尚德纳福的生动表现么。
      村子里多数人都姓赵,村名却叫张家塔。
      清朝顺治年间,赵山举家从临县赵家塔搬迁到这里时,这个村子小得仅有两户张姓人家。凭着勤俭持家的本领,靠着耕读传家的信念,从清代早期到民国初年,赵山和他的后人们经商、行医、种地,用二百多年的时间,在七十多米落差的山坡上,建造了三十六座院子,建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生活。虽然富甲一方,家族庞大,但赵山的后人们崇善尚德,感恩两户张姓人家当年的收留,仍保留原来的村名张家塔。
      村子枕山面水,依山就势,一城四门,筑墙合围,易守难攻。三十六座四合院高低错落,呈宝塔形状,气势宏大。明德堂、敦厚堂、修德堂、仁德堂、积德堂雕梁画栋,尚德纳福。现存窑洞510孔、瓦房175间,更有地下甬道1700米、明暗水道2215米,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浑然天成,是典型的清代城堡式民宅建筑。
      村子建在山坡上,墙高院深,固若金汤,却还要向地下寻找空间,挖了一条甬道,连通三十六个院子。国泰则民安,国破则家亡。在那个匪患横行的朝代,为了保卫家园,为了守住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赵家人付出了极致努力。
      中国老百姓从来就不缺生活的智慧。地上安全系数不够用,就向地下想办法。
      挖惯了窑洞的双手挖起甬道驾轻就熟。
      不需要图纸,不需要测量,老匠人的眼睛就是一把尺子,把日子裁量得驯服熨帖。
      家家户户通过甬道连在一起,则是把信任连成了一片,基于血亲的信任关系比任何结盟都牢靠。
      四通八达的甬道,像极了人体的血脉,一脉相承,相亲相望。
      传说给往事披上神秘色彩,时光让老照片逐渐失去光泽。但在赵家后人的回忆中,往事从未失彩。
      赵谈则是赵山的第十代孙,在他家的相框里,至今还保存着曾祖父赵昱四兄弟的合影。这个咸丰年间的地主,着长袍,穿大褂,戴着瓜皮帽,身安心泰,悠然自在。
      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总会给侍弄土地的庄稼人带来惊喜。这一年,赵昱家几百亩土地大获丰收。尚未成家的少爷赵彬桂带着佃户,赶着马队,满载着喜悦,行走在乡间土路上。
      城门外,佃户们卸下粮食,扛在肩上,拾级而上。
      早有眼尖的孩童看到了少爷,一路小跑,穿过甬道,给老爷报信。
      听到儿子平安回来的消息,赵昱轻捋胡须,吩咐下人:掌灯,去库房。
      管家拿起算盘,手指上下翻飞。弹指间,结果出来了:比上一年多收了三成。听到这个结果,赵昱面露笑容,频频点头。
      幸福的日子总是喜事连连。少爷赵彬桂与临县曹家峁曹家小姐的亲事定下来了。
      赵昱吩咐下人,走甬道告知族人,院子里张灯结彩,大宴亲友。
      笑意挂在赵彬桂的脸上。他知道,自己要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理解历史才能理解现在,理解现在才能预测未来。
      张家塔的甬道就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通道。
      原来用作避难的甬道成了传递幸福的通道。未来,这条通道又将承担什么功能呢?
      有一种出发是为了回归,有一种远离是为了思考。
      离远了,看一看生活本来的模样,才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45岁的赵晓东是赵谈则的长子。外出打工十几年后,他选择了回乡创业。父亲养了一辈子羊,赵晓东却决定养鹿。三十几头鹿正是赵晓东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全部期许。
      赵山不会知道,如今的张家塔村已经成为第三批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山西省首批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古老的村落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这颗藏在深山中的明珠必将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时间就这样缓缓流过,无声无息,不带走任何东西。只是在砖头墙上涂了些黄色,在老人的额头刻下几道印记。
      生活从来不缺诗意,而是缺少一颗诗意的心。
      走到山顶,满眼的黄土,像画家打翻了颜料瓶,单调而呆板。
      把眼光放远一点,周围的树木已经披上一层绿色,果树的花儿渐次开放。桃花奔放,梨花热烈,枣花内敛,乡村的日子丰满而活泛。
      偶尔抬头看看天,蔚蓝的天空飘过一朵朵云彩,像隔壁赵老汉赶往山坡的羊群。
      时间从草叶上滑过,太阳的钟摆停在云层后面。每一阵清风拂过,总有一些美好停留在空气中,总有一些记忆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山西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纪录片
    《张家塔》
    在本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
    震撼播出

    支持单位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
    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
    特别鸣谢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西省民政厅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协会
    鸣谢
    吕梁市委宣传部
    方山县委县政府
    方山县委宣传部
    方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
    方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方山县融媒体中心
    方山县峪口镇党委政府
    方山县峪口镇张家塔村党总支村委会
    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剪纸技艺传承人 宋秀英
    钩编技艺传承人 贺翠平
    特效制作
    山西灵创映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居上科技公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01期

    • 第2023-06-30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8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6期

    • 第2023-06-22期

    • 第2023-06-21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