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阳城县科学技术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总要求,在晋城市委、市政府,阳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县域经济基层实际,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瞄准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全县产业技术升级换代,先后出台《阳城县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专项抓落实工作推进机制》《阳城县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使用与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等惠企政策。2022年,阳城县科学技术局获得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多措并举,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落细各项扶持政策。近年来,阳城县科技局一直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召开进度调度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当前企业出现的问题,并深入实地开展指导督促,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与此同时,配套落实各级扶持政策,积极对接省厅、市局,第一时间将各项奖励政策发放到企。更值得一提的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扶持力度大、奖励高,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三年科技研发投入的50%给予资金扶持,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通过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三年科技研发投入的50%给予资金扶持,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二是加强部门协调,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通过走访调研的方式,积极对接县级相关部门,从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上企业中筛选基础条件较好,有一定积极性的企业建立高新企业后备库。对筛选摸排出的优质企业开展调研摸底活动,通过深入企业开展政策宣传、上门服务、分类指导等举措,让企业了解相关政策和申报流程,提高企业申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一般条件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指导和帮扶力度,优先培育其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严格落实配套奖励政策,逐年逐项有条件地推进培育,待条件成熟,即帮助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依托上级资源优势,对重点企业开展“点对点”精准辅导。通过对接省厅、市局,邀请相关专家团队,不断加大培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力度,将筛选出的“优质企业”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每年定期为企业开展高企申报的系统培训,从各项优惠政策到研发费用归集整理,一一对照自身开展查缺补漏,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弱项,补差补缺,及时补足申报条件,让企业申报通过几率大幅提升。
四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鼓励企业开展各类研发活动。通过帮助企业筛选、规范自身的技术研究项目,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归集研发数据,做到平时有基础、统计有依据,特别是研发投入达到企业主要产品销售收入的3%或5%以上时,动员企业申报县、市、省三级科技计划项目。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开展院校合作、专利研发等科研活动,为高企评审环节加分,夯实申报基础。
二、落实政策,“高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截至2022年底,阳城县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21家,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年内,每年分别增加高新技术企业6家、5家、10家,净增4家、4家、5家,高企数量从2019年的8家提升到21家,增速本市第一,更是2017年存量的四倍有余,位列本市第一方阵。自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以来,累计为本地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各项奖励资金1840余万元。其中,县级奖励资金1150余万元、市级奖励资金460余万元、省级奖励资金230余万元。
从行业领域来看,全县21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在领域涵盖了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七项,逐渐形成了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新格局。
从企业规模来看,年营销达到2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占比9.5%;年营销2亿元到5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占比14.3%;年营销 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6家,占比76.2%,尤其是新材料、资源与环境两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企业数量仅占全县高企的31.8%,但年营销占比达到了78%。
从创新活跃度来看,2022年21家企业年营销达13.5亿元,利税5500万元,科技人员总数突破400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比达7%,拥有的专利数平均在10个,如禹珈豪制丝、微时代科技等企业甚至能达到16个以上。
进入“高企”行列后,企业均实现量质双提升的发展趋势,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舜天达天然气、绿洲纺织、三英精细材料、华宇电力等一批企业销售突破亿元,鑫途化工、瑞亚力、鑫坤珑、天一陶瓷、夜明珠等企业也蓄势待发、高速发展,正在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今后,阳城县科技局将继续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高新企业培育机制,强化协同服务与精准指导,扩充高新企业后备企业数量。预计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可达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布局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创业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形成一批自主可控、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聚群,使其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阳城县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