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南四环至五环之间,有一个名为西红门的乡镇,因常年聚居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里自发形成了大型“日结工”劳务市场。在西红门,居住着来自方山县的2000多名装潢工,他们靠一技之长走出大山,用汗水和智慧叫响了诚信、勤劳、专业的“方山装潢工”金字品牌,续写着方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篇章。
启程——自主创业,坚守诚信
谈及北京的“方山装潢工”品牌,不得不提已经离世的方山县积翠镇赤红村刘香旦老人。
刘香旦一生纯朴、善良、乐于助人,被誉为北京方山装潢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1997年,刘香旦的爱人因病去世,生活困窘的他投奔在北京做铜器生意的堂兄,之后在北京十里河桥洞下做起了补胎、打气的营生。
1998年上半年,受在十里河做建材生意的康根山的帮助,刘香旦给三儿子刘保柱揽下了河北廊坊7栋28套楼房的装潢项目。这也成为刘保柱的第二次创业。
今年52岁的刘保柱,1992年首次创业失败,欠了不少外债。他说:“当时我看好两个行业,一是修车,二是装潢。考虑到装潢行业成本太大,自己又不专业,就放弃了。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3年汽车修理经验,搞汽修应该还行,便在方山县土产院内经营汽车修理和零配件经销业务。”
开张后,刘保柱发现,现实与想象有着很大的距离。“一是年纪小,二是缺少人脉,再加上当时的方山车辆很少,来修车的寥寥无几,零部件卖不出去,经营难以为继。两年后,小店关了,钱没赚到,还欠下债务。我在家躺了两天两夜起不来,眼睛一闭全是上门要债的人。”现在说起来,刘保柱依然忘不了当年的糟糕心情。
对于刘保柱来说,河北廊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深有感触地说:“河北廊坊住宅小区的装潢项目完工后,又承接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外墙装潢工程,之后有一个朋友推荐去北京朝阳区吕家营做家居城装饰工程,我去了一看,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机会来了。”
在河北、北京赚到第一桶金后,刘保柱认为:“北京是首都,每天有那么多房子在建,以前那种‘拎着桶,大街上揽活’的装修游击队模式肯定做不大。”
2012年,刘保柱成立了北京保柱佳饰科贸有限公司,开设了门店,与专业建筑材料市场形成配套,走上了装修专业化道路;2017年,在网上注册商城。
规模大了,危机也随之而来。2019年至2022年,受疫情影响,刘保柱的公司运转出现困难。此时的他,开始反思过往的经营策略,并放缓拓展步伐,着重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
刘保柱坦言:“扩张的步伐不能迈得太快,不能被多元化误导,说白了就是不能太贪,走出去是必然,但北京市场有限,‘天女散花’的模式不适合。现在,我们的对外策略是瞄准一两个重点城市,做足当地市场。”
经历了最初为了还钱两天两夜难以入眠的落魄,体验了赚来第一桶金两天两夜无法入眠的狂喜,现在的刘保柱气定神闲地坐在北京保柱佳饰科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位子上,想着自己在北京装修了那么多房子、带来了那么多乡亲、带出了那么多徒弟,还建起了生产轻体隔墙板的加工厂,实现了装潢与生产的无缝对接,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刘保柱加工厂务工的方山县马坊镇马坊村村民李三保乐呵呵地说:“在加工厂干了11年了,活儿不重,没污染。现在一个月的工资1万元,真是好差事。”积翠镇下冯家庄村韩宇是脱贫户,来厂里3年了。他介绍说:“因为自己对业务不是很熟练,现在一个月工资6000元,今年还收到了县里发的交通补贴和稳岗补贴。这年月真不赖,咱外出打工,政府还给补贴钱。”
筑基——政府主导,强化技能培训
吕梁市曾是山西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下辖13个县(市、区)中有10个曾被列为贫困县,方山县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方山县整县脱贫之后成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目前,全县共有脱贫户9094户49348人,监测对象1750户3553人,占比7.2%。
近年来,方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外出务工人员中装潢工比重较高的客观实际,作出培育“方山装潢工”品牌的决策。
为建设“方山装潢工”这一劳务品牌,方山县编印发放了《方山县装潢工宣传手册》《政策问答》等资料,下发至乡镇一级,全力提高政策知晓度。同时,组织包村干部、第一书记、下乡工作队队员进村入户,蹲点宣传。每年选树一批最美“方山装潢工”样板,还邀请其中的代表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巡演,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动员和激励更多群众打消顾虑,勇敢走出大山。
方山县多次派人赴京调研,发现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技术大多来自经验积累,持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很少,严重制约市场准入。随后,方山县相关部门与吕梁市技能鉴定中心对接,组织业务能力强、培训效果好的培训机构赴京开展订单式培训,为培训合格、技术水平提高的人员颁发资格证书。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23年,方山县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工作体系。方山县人社局局长王军说:“我们建立了‘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宣传发动、技能培训、就业保障’五大工作体系,让更多‘方山装潢工’走出大山、融入城市,实现稳定就业。目前,方山县在京务工人员中从事装潢行业的有2000余名,相关行业从业人员3000余名,总计5000余名。”
前行——就业创业,铸造“方山装潢工”品牌
在北京从事装潢行业的方山人中,1992年出生的张勤勤是佼佼者。
张勤勤是方山县积翠镇积翠村人,2015年成立了北京华轩忠信装饰装修有限公司,当年就与北京固安凝华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500多万元的装潢合同。
张勤勤说:“2000年,父亲张成年跟着姑父马平平来北京搞装潢,我也跟着来北京上学。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上了装潢。”
2010年高中毕业后,张勤勤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装潢工的职业道路。吃苦耐劳、技术精湛的他,在2011年带领5个小伙伴赚了20多万元。
“尽管我们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每一步都走得比较稳健。”回想13年的创业经历,张勤勤说。
在张勤勤的办公桌上,一本《新华字典》、一本《民法典》十分醒目。张勤勤介绍:“在公司,我带头考证,经常翻看《新华字典》《民法典》。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更好地提升自己、管理公司、造福社会。”
作为公司掌门人,张勤勤为人低调,生活朴素,却热衷于回方山投资,助力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2011年,在父亲的帮助下,张勤勤投资90多万元在老家建起了酒店,带动了5到6名村民就业;2016年,积极响应政府招商引资号召,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腻子加工厂,解决了10多名脱贫户的就近就业问题。他说:“从赚钱的角度来说,北京有更多的机会。我为什么要在方山投资,就是想为方山做点事情,同时利用这些项目带动周边的发展。”
在张勤勤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方山年轻人到北京寻求发展,越来越多的“方山装潢工”有了比较稳定的业务,他们抱团发展,在千里之外的他乡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张勤勤施工的北京亚和伟腾家居广场上,施工现场负责人韩玉梁对“方山装潢工”的评价是“朴实、诚信、心眼好、技术高。”
人称“方山装潢行业北京领军人物”的刘保柱说:“在北京创业25年,我带出的‘方山装潢工’有五六百人,他们很多都成了‘引路人’。马平平在北京赚钱后回家乡创业,郝宝贵在云南搞装潢,李小平在北京昌平搞装潢,‘方山装潢工’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
刘保柱介绍说:“2005年至2007年,在北京的‘方山装潢工’人数达到最高峰,有3000多名。那时候,光志远庄村就居住有2000多人,号称‘北上小方山’。截至目前,在北京搞装潢时间最长的方山人已工作了将近30年,短的也在10年以上,年龄以30岁至60岁居多。这几年,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技术好的可达到十六七万元,2000多名装潢工一年的收入至少是2亿元。”
护航——多方保障,助推高质量发展
“扶上马,送一程”。如何让更多的“方山装潢工”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服务保障是关键。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高鹏说:“政府要做装潢工的坚强后盾,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发家致富。”
为了让装潢工“想出去”“能出去”“安心出去”,2022年,北京理工大学提供场地,方山县选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收集方山在京务工人员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定期开展各类推介会、服务月、知识讲座等,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进一步扩大方山人在京就业规模。
在北京做装潢生意的积翠村村民王永强,一有时间就会到北京理工大学的服务站和工作人员拉家常、话乡音。他说:“来这里就像回到了家里。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一两句话说不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王永强“养”过三轮车,卖过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尽管他起早贪黑,却总是债务缠身。
2001年,王永强一家跟着朋友刘保柱到北京创业。刚来时,王永强住在刘保柱本就狭窄的家里,跟着刘保柱去装潢场地做工挣钱。
一个多月后,刘保柱给王永强介绍了装潢业务。王永强带着2个工人开启了自己的装潢事业,一下子赚了3万元。
2014年,王永强回积翠村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酒店,解决了村里1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202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养猪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注入了勃勃生机。
如今,王永强带领20多个装潢工在北京、内蒙古等地搞装潢。他说:“近两年,装潢工的日工资在400元至600元不等。去年一年,圪洞镇班庄村的侯海强和侯海伟兄弟俩各收入15万至16万元,峪口镇土坌则村薛宏伟收入16万至17万元,圪洞镇后东旺坪村薛建伟收入17万至18万元……方山人打造出了自己的装潢品牌。”
在北京,笔者采访了很多“方山装潢工”,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成长与经历,分享着自己的幸福与欢乐,期待着有更多“脱贫致富”故事的上演。
“方山装潢工”项目,一头托起成百上千家庭的致富梦想,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希望。
方山县委书记周小云说:“我们将继续在北京等地打造诚实守信、忠厚勤劳的‘方山装潢工’品牌,努力把这条富民路走下去,紧盯高质量就业课题,高标准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从培育特色劳务品牌破题,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考卷上奋力书写方山答案。”
肖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