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阳城县润城镇中庄村看到,古院深巷错落有致,白墙青瓦鳞次栉比,街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明清一条街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打卡拍照。近年来,中庄村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抢抓乡村文旅发展的契机,通过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使古村落旧貌换新颜,村民迈上共同富裕路。
古堡活化增强发展动能
中庄村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多年来,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富民政策的引领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昔日贫困落后的“小山坳”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旅游目的地。该村先后获得“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景观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同时成为阳城县“打造全国古堡第一县”示范单位。
中庄村拥有明清古建大约3.8万平方米,涵盖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类型,展现元、明、清、民国等诸多时代风格,并形成时代痕迹明显的古建筑群体。
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中庄村积极探索,转换观念,求新、求变、求突破,依托60余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院落、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以“古堡活化利用”为方向,成立中庄村文物保护中心,按照活化古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总体思路,围绕“四朝古村、民俗中庄”的发展定位,以“古堡活化利用”为方向,以“筑巢引凤、固巢养凤”为路径,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把绿水青山和古建遗存转化为强村富民的“金山银山”,实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依托古堡活化利用带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中庄模式”。
“我们通过租赁村民古房、集体修缮、村民入股、社会参与的方式开发民宿康养,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交通网络提升、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了村内明清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推动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中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江林说。
非遗文化助力旅游发展
“游古村、住古堡、品八八宴、看秧歌,在中庄村不仅能了解到这么多特色文化,还能品尝到美食,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的刘先生说。
“八八宴”传承了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如今已成为景区旅游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样,作为非遗文化的中庄秧歌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深受游客欢迎。
品尝过当地美食,也可以在这里住一夜,体验一番明清时代格调。“住在宅院里,仿佛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房间陈设装饰十分有内涵,能够真切感受到明代建筑的宏伟雅静、典雅稳重。”一位来自郑州的游客说。
中庄村采取“规划新建+就地改造”双轨运行模式,按照3A景区标准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古村落区主打地方美食八八宴席、地方小吃,兼具住宿功能;住宅小区以特色住宿,所有农家乐统一管理。同时积极推动“现代旅游+民俗文化”联动整合,与同程网、携程网等平台进行深入合作,专为古村落量身打造了阳城鼓书、中庄秧歌、阳城道情、传统婚俗表演等一系列民俗类文化演艺,不断推出各类特色旅游营销活动,吸引了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众多游客来中庄古村体验民风民俗,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旅游氛围,村民也通过参与晚上的节目演出实现了增收。
近年来,该村在景区基础建设方面,统一建造了明清主题民宿60余间;修建了标准水冲旅游公厕;建设了可容纳150辆以上车辆的大型停车场;恢复了明代古暗道……目前,已初步打造出集“吃、住、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同、太原、郑州、焦作等地的旅游团队和自驾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利益联结促进增收共富
“老祖宗留下的古建筑,不能损坏,只能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中庄村一次支村两委联席会议上,大多数人认为,依托明清古建筑发展乡村旅游,留住乡韵,才能吸引游客。
中庄村在修缮古建筑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村民原有生活状态的保持,让村民生活在古村落里。“村民的生活方式、淳朴民风等,也是古村落保护的重要内容。如果村民都搬走了,村里就没有人气了,我们要的是活着的村子。”张江林说,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让村民全程参与开发过程,真正吃上“旅游饭”。
“自己不出一分钱,还能让破旧的古房子焕然一新,房子还是自己的,天下的好事都让我们遇上了。”对此,村民们纷纷点赞。按照“生态修复、产权置换、古建维修、村落活化”的标准,中庄村采取租赁村民古房屋30年产权的办法,将相关古建筑置换到村集体名下,既保护了村民的合法利益不被分割,又快速推动了古堡活化利用的保护和开发。
集中开发明清风格民宿,配套当地传统美食“八八宴”、民风民俗节目,引领“住古院、品古宴、游古村”新时尚,已带动当地2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工资达3000余元,推动了村集体、村民和旅游开发公司互利互惠、互促共进,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我们将坚持古堡活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精致、秀美、灵动、文雅、美丽的AAAA级旅游示范村展现在世人面前。”张江林说。
本报记者崔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