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了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极具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特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内涵中,除和平发展这一实现方式之外,还有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发展目的、价值结构和人地关系,都直接涉及人口数量巨大的农村地区的现代化问题,使乡村振兴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国的城乡差距,是一个基于历史、地理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复杂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部分地区的应用障碍,客观上也使得语言与当地现代化发展指标的不充分之间形成了关联。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以下简称推普)具有明确的基础性作用,是规模巨大人口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从追求目标和实践方式两方面考察,推普与乡村振兴之间具有天然的逻辑衔接性。推普强调的是语言资源自国家层面的再分配与再利用,将语言资源转化为个体和区域语言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助力包括乡村在内的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乡村振兴则着眼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关键问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正是由于两项工作在乡村发展问题上的共振效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需实现推普与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之间的全面对接,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农村地区的投入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语言能力不足人口的语言资源数量性需求与语言教育品质化需求,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区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第一,以推普助力产业振兴,激发乡村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以及语言资源在区域稳定投放和应用的物质基础,也是吸引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不足人口主动接受语言教育的必要条件。基于语言在经济互动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也成为我国不同区域群众在全国劳动力市场中实现更好就业的必要条件。在语言扶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语言资源投入,通过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和环境,促进资源要素在因语言沟通障碍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顺畅流动,使原本封闭的村域经济更好地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二,以推普促进生态振兴,融入大区域环境建设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保障,也是语言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探索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的乡村高质量发展道路过程中,不断提高村域人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水平,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当地人口理解国家治理乡村环境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顺利对接因优美环境而来的区域外游客,防止因语言沟通不畅而导致旅游经济发展机遇的流失。因此,在生态振兴的过程中,推普对于发展旅游、促进就业具有极强的正面促进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催化剂。
第三,以推普衔接文化振兴,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要注意将语言资源的投入与当地人口的内生动力相结合,培养他们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所能够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语言学习动力。为此,一要进一步实现语言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以及学员学习反馈信息的精准收集,将最适合的语言资源投入给学习者,满足不同群体的语言学习需要;二要引导语言能力不足人员树立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内生语言兴趣和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村地区的各项教育水平的提高;三要加强地方语言资源和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力度,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与地方语言、历史、文化研究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区域内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第四,以推普保障组织振兴,提升基层组织能力的稳定性和服务性。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推普有助于基层组织与地方社会的无缝衔接,对于提升基层治理韧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有效推普,地方群众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国家各项大政方针和地方政府的区域性政策,减少政策执行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信息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执行阻力,而且有助于保障村民与来自域外地区驻村干部之间的有效交流,对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维护地方干群关系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基层治理同国家区域政策的相融合。
第五,以推普帮助人才振兴,保障乡村人才走的进出的来。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关键时候拿得出、用得上、靠得住的乡村人才队伍。首先,要继续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学校教育中核心地位的规范要求,不断提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通话的覆盖率。其次,着眼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增加师范生招生比例,为当地免费培养基础教育人才。再次,进一步加大成人语言教育在农村地区的精准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地方骨干力量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不断创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确保语言沟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效衔接。
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实践进程中,基于现实和长远的考虑,加强语言资源在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统使用地区的精准投放,具有极强的意义,是夯实村域人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性地位、推进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不断前进的必经之路。(作者: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