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专题报道

【乡村行 看振兴】朔州平鲁区:产业富农地生“金”

  • 周家庄村1500平方米牛舍饲养棚一角。本报记者刘成根摄

  •   朔州市平鲁区的乡村大多处于山区,受交通、气候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通过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生了可喜变化。
      近日,记者深入平鲁区高石庄乡、阻虎乡进行了采访。

    镜头一:店湾村

      在对店湾村大蒜的种植属性、栽培技术、产地环境、土壤气候、产品销售等情况作了翔实的考察研究后,高石庄乡店湾村乡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决定带领村民发展大蒜种植产业。
      没有技术,去应县、内蒙古学;没有资金,向政府和企业寻求帮助。
      不到半年时间,店湾村的大蒜种植产业起步了。
      店湾村首批大蒜种植面积达30亩,可带动店湾村31户脱贫户务工增收。
      应县小石口、内蒙古清水河的老蒜农亲自前来指导。种植选用自产良种蒜瓣育苗,每亩种植投入3000元-4000元,纯收入6000元-7000元,为村集体创利增收15万元。

    镜头二:周家庄村

      高石庄乡周家庄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
      2021年,周家庄村村委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率先养了27头肉牛,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饲养棚、700平方米的饲料棚和800立方米的青储窖,夯实了养殖业服务基础。
      村里的老党员土占义,原本家境贫困,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资金、技术帮扶下,发展成为常年养殖存栏肉牛80头以上的富裕户。
      在党支部的堡垒示范和党员的标杆引领下,周家庄村常住45户村民中,有22户发展起肉牛养殖业,现存栏肉牛984头。其中,5位返乡青年养殖肉牛386头,7户养殖户养牛50头以上,4户养羊上千只。
      今年8月,在包头市发展养殖业的周家庄村脱贫户张吉生,带着76头肉牛和130多只羊返乡创业,以饱满的热情为村里的养殖业发展添砖加瓦。

    镜头三:败虎村

      辽金时期著名的“隆庆和议”签署地——败虎村,是平鲁区的一个偏远山村。该村立足多年的养殖产业优势,引进千亩糯玉米种植和加工厂兴建项目,种植糯玉米3000亩、量产900万鲜穗,按每穗速冻保鲜增收1.5元计算,每亩可为当地农户增收1800元。
      2018年以来,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来一家集农业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公司,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产业,几年时间就发展到日加工马铃薯300吨的规模。
      据介绍,300吨马铃薯可产出50吨淀粉,1吨淀粉销售价为5000元—6000元。
      眼见马铃薯生产淀粉的增值效益如此之大,高石庄乡和阻虎乡的许多村庄都加入了马铃薯种植行列,对吸纳农村劳动力也是一大助力。
      据了解,公司雇用村民在地里干活,或在车间加工农产品,工期3个月,日工资200元,为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产业赋能,土地生“金”,有效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刘成根 通讯员崔贵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2期

    • 第2023-10-21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5期

    • 第2023-10-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