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市井百态,最抚人心。近年来,我省从改善供给侧发力创造消费,从满足需求侧落脚改善供给,为市场主体开辟更多的展业空间,为市民群体增加更多的消费选择,在打造烟火气集聚区、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激发老字号新活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让城市烟火气更浓,让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更强,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持续性。
打造城市商业新名片
夜色醉人,灯光闪烁。10月26日,省城铜锣湾夜市迎来了客流高峰。手里端着炸鸡柳,嘴里喝着“网红”奶茶,结束一天工作的王虹在这里感受着烟火气。她说,小时候不想回家吃晚饭,父亲就会带着她逛夜市,吃小吃、买玩具,夜市是她快乐的源泉。
人间烟火气,夜市最浓郁。我省持续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支持培育夜间经济试点城市,优化夜间消费营商环境,打造出一批地标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充分释放夜间消费潜力。
打造可持续的烟火气集聚区,步行街是一个切入点。
在太原钟楼街步行街一家饮品店内,购买饮料的消费者从收银台前排到店外。工作人员表示,节假日期间客流量会比平时多五六倍。这样忙碌的场景,是钟楼街步行街餐饮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利用商贸流通发展项目资金对烟火气项目给予了资金支持,包括支持太原、大同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太原钟楼街、忻州古城创建国家级示范步行街,加快中正天街、长治城隍庙等省级步行街提升品质。同时,在全省开展步行街促消费活动,发挥9条省级步行街的消费主阵地作用,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今年国庆期间,9条省级步行街人流量达到378万人次,营业额达到4.1亿元。前三季度,18个省级夜经济生活集聚区经营主体数量达到3932个,营业额达到12.6亿元,均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激发便民生活新动能
“小区外面餐饮店、药店、便利店、维修点齐全,我们生活很方便。”10月26日早晨,家住太原市迎泽区并州路二社区的李海在楼下的早餐店吃了碗老豆腐,随后到隔壁的便民市场采购了想吃的肉蛋蔬菜,又来到几步之遥的蛋糕店买了鲜奶和面包。回家路上,还去理发店修剪了头发。这是李海日常生活的一组小镜头,也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的生动写照。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为基础单元,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端连着社区千家万户居民,一端连着成千上万商贸企业,是连通经济社会微循环、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
2021年9月,经过严格的推荐、评审、公示程序,运城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城市。
近两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选择业态较为齐全、商业设施和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社区开展试点建设,在巩固提升试点建设、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社区便民生活圈,形成烟火气集聚区,推动社区商业便利化、标准化、数字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
我省已有运城、太原、晋城3个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阳泉、朔州、忻州、晋中4个省级试点城市,全省一刻钟商圈试点城市市级覆盖率达到63%,67个生活圈商业网点数量近2万个,到2024年我省将实现试点城市全覆盖。
目前,省商务厅等部门正在全省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星级评选认定工作,力争在全省打造一批生活圈样板,并将其打造成保障和改善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
演绎传统文化新风尚
“老字号里藏着一座城市最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东湖、宁化府、荣欣堂、老鼠窟、晋泉……这些老字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饱含着我们几代人对家乡味道的记忆。”在清和元饭店吃碗头脑是“50后”赵师傅最喜欢的一件事,说起山西老字号他如数家珍。
2022年,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围绕加强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促进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以及激发品牌消费潜力3个方面提出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品牌消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促进老字号传承振兴工作,出台了《山西省传承振兴老字号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为老字号传承振兴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共有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27家、省商务厅认定的“三晋老字号”企业65家,形成了“太原老字号”“三晋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三级认定体系。
“我们鼓励老字号企业在管理制度创新、研发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品牌影响创新等方面开展传承振兴工作,积极组织老字号企业参加省内外重要展会,提高我省老字号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并对取得明显成效的老字号企业给予资金支持。”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商务厅已经展开省内新一批“三晋老字号”认定工作,并向商务部推荐第三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力争今年我省“中华老字号”企业有所突破。
本报记者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