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大同11月18日讯(记者翁剑)一座座蔬菜大棚翠意盎然,一户户农家庭院干净整洁……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大同市“三农”发展画卷精彩连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丰收答卷”。
今年以来,锚定省委赋予大同“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重大使命和大同市“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该市全面聚焦“6+2”农业发展赛道,围绕设施农业、畜牧业、林下经济、渔业、高标准农田、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积极构建多种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夯实稳粮保供,强化项目建设,抓实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市“三农”工作强势推进,奏响了乡村振兴奋进曲,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大同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农业确定为转型发展的四大新赛道之一,提出“融入京津冀、农业要先行”要求,围绕农业“双十”目标,成立种植业、黄花、黄芪、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11个专班,聘请12名专家提供智库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深入开展农业产业发展大调研,形成《大同市粮食生产和提高农业效益调研报告》及黄花、黄芪、预制菜、畜牧、设施蔬菜、杂粮等7个调研报告,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产业发展创新路径和重点举措。
该市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及人才振兴、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种业振兴、黄花产业4个实施意见,开展了黄花产业、“融入京津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机旱作膜下滴灌、设施农业4个专项行动,全面构建起“1+4+4”“三农”政策体系。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支持农业发展资金0.3亿元,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56亿元。同时,加快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等惠农政策,共发放2.78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和2143.55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
坚持项目驱动,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投资25.8亿元的天镇县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正在加紧推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一带一路”进出口集聚地。
今年,该市聚力推进210个、总投资185.53亿元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00.27亿元。截至9月,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156亿元,同比增长16.2%。同时,着力推动与中粮集团、中储粮、国电投、中信集团、北供、浙江农发、百胜、新希望、蒙牛、伊利、神农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洽谈合作,目前已与北供、百胜等企业达成实质性合作。
该市不断完善黄花生产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强化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黄花再获大丰收,黄花品质越来越好,价格卖得越来越高,今年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5万亩左右,鲜食黄花销售实现从“0”到“1”的突破,种植户赚得“盆满钵满”。作为全市的另一大特色产业,黄芪产业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黄芪种植面积达37万亩,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64%和18%,年采收面积2万亩,实现年产量5800吨,占全省的52%。
同时,该市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制胜法宝和有力抓手,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催生全市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努力让根植于黄土地上的特色产业转化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硬支撑和强依靠。
按照大同市委十六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的实施意见》,该市“三农”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大力实施“特”“优”战略,聚焦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林下经济、渔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重点板块及黄花、黄芪两大特色产业,构建特色农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融入全国大市场供应体系,打造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