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新绛县横桥镇曲村,阳光洒在峨嵋岭上,给整个山村笼罩了一层柔和的光芒。85岁的刘凤莲和几位老人席地而坐,手脚麻利地将身旁的柴胡整成一捆,剪去须根。他们身后是一袋袋分拣好的药材。
“年纪大了,平日里也没啥事,分拣药材能一边聊天一边挣钱。”刘凤莲说,自己干活慢,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足够补贴家用了。
刘凤莲分拣的药材是村里的“药材经纪人”郭卫民刚从蒲县“端”回来的柴胡。当地人所说的“端”药材,就是“药材经纪人”一口价从药农田地里“买断”成熟后的药材,药材的采收、经销全部由“药材经纪人”负责。
“买断”药材后,“药材经纪人”会雇一批村民,带上专用工具,前往药材地挖药材,再用车辆运输回村,时间短则两三天、长则五六天。
记者走进郭卫民家里,只见几十包分拣好的柴胡堆满了整个小院。“从秋季药材成熟到现在,我已经销售了100吨黄芩,今年还要销售200吨药材,预计年销售额能达到500万元。”郭卫民说。
据曲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红卫介绍,在曲村,像郭卫民这样的“药材经纪人”共有8个,人均年经销额几百万元。为了方便“端”药材,他们还成立了药材经销专业合作社,每年能“端”药材5000亩。
曲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地处偏远,没有主导产业。近年来,村里组织村民规模化种植柴胡、黄芩、地黄、连翘等,药材种植面积由1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不少村民靠种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
尝到甜头的药农,开始不满足于只种植药材,纷纷在药材生意上细分赛道,有资金实力的便当起了“药材经纪人”。
“去年每亩柴胡能卖3000元,今年卖到了1万元,价格翻了好几番,而且供不应求。”李红卫说,曲村的药农个个都因此发了“药财”。
李红卫介绍,下一步,曲村将使用争取到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70万元,建设药品加工企业,对村里生产的药材和“药材经纪人”带回来的药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药材综合收益,更有力地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
本报记者王佳 通讯员卫世新 杨建义